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2053|回复: 9

[海湾拾贝] “赣榆”含义的证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9 13: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我所获得的“赣榆”含义的证据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  在南方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姑馀、昆嵛、根余、赣榆等组成的一个词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  赣榆 姑馀 麻姑 昆嵛根余涂山

  苏鲁交界的赣榆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赣榆这片土地上曾孕育出璀璨夺目的古文化和文化遗存。境内有春秋、秦汉时期的古城—土城、古城、盐仓城遗址。虞夏时地属东夷;殷商时地属人(夷)方;西周、春秋时为莒国、祝其国、郯国境域;战国时,先后归越、楚、齐领地。秦时置赣榆县,县治盐仓城。

  赣榆设县已有2200多年,也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封建郡县中首设之县。自嘉庆《赣榆县志》到今,一百多年来,有关“赣榆”一名由来的考释,可谓不绝于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总结了一下,一曰:戆愚说。以邑民愚戆,古朴,故名。二曰:贡榆说。赣,贡也,榆,木之美者也。咏于诗,征于礼,以榆木入贡,故名。三曰:植榆说。端木子贡手植之榆,以榆属赣,故名赣榆。四曰:龠榆山音转。五曰:赐火说。意思是说“君子赐予榆火”表示承受恩宠,并得吉祥。这是赣榆籍现任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翰勋的新论说,原载于《赣榆县文史资料》第一辑,并刻碑于抗日山。六曰:贡羽说。赣,赐也,榆为羽字的通借,赣榆正是少昊之国向各部落赠送 “羽旌”之地。这是李洪甫在其《少昊稽索》中对赣榆由来提出的新论。七曰:榆为盐说。赣榆春秋时属越,“越沤”人曾居于此。“越人谓盐曰余”。余、榆音近,榆即为盐。这是唐善纯、刘正婵二位试图从语言学方面对“赣榆”提出的新释。八曰:赐县说。王建成在其主编的《徐福研究十年》中提出赣榆乃秦始皇泛海求仙所赐之名,为特设之县。九曰:“鬼臾别写”。何幼琦在其《山海经新探》中提出《海外东经》中有个“肝榆之尸(同夷),肝鬼同纽,榆臾同纽,他认为肝榆就是鬼臾的别写。赣榆县的县名源于这个民族。十曰:赣榆源自《山海经?海外东经》“肝榆之尸。”赣榆县原政协副主席郑础久和连云港报社王成章共持此说,且有专文论述。

  任何一个地名,都离不开原始的地理环境。赣榆的由来,应着眼于上古民族的分布、迁徙,推源析流、透过表面静态的古汉字这一古代文化信息载体,进入远古的先民的语言状况,去透视发掘地名的真正的源流。

  1979年陕西省临潼县赵背户村秦代刑徒墓中所发现的两片瓦文。一片刻:“赣揄距”,一片刻“赣揄得”。揄字和今日榆字不同,从手不从木。赣揄本是生活在东方海滨的鸟夷中的一个部族,后在东部沿海建立方国,也就是《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的 “盖余之国”。后被周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封建郡县,赣揄县乃琅邪郡之属县。赣揄乃盖余之音转,不可用汉语解释,它只是东夷语的音写,故写无定字。

  至于“赣”字,应是古越语词头。江苏句容、丹徒交界处有赣船山,又称船山,故“赣”字是可以省去的无意义的部分。汉代崔琰在《述初赋》中曾写到:“吾夕济于郁州,朝发兮楼台,回盼兮句榆。”这个“句榆”就是指的盐仓城的赣榆县,这是“赣榆”为古越语的铁证。《汉书?地理志》“号曰句吴”[唐]颜师古注:“句,音勾。夷俗语之发声也,犹越为于越也。” [宋]刘昌诗《芦蒲笔记》卷4:“于、於,皆越人夷语之发声,犹吴人之言句吴耳。”

  赣榆与当地产盐有关。赣榆县依山傍海,历来有“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之誉。海岸线长,盛产鱼、虾、蟹、贝、藻等各种海产品,有盐田8万亩,年生产能力达20万吨左右。赣榆治于盐仓,则是榆=盐的最好注脚,只不过一为夷语,一为汉语而已。

  赣榆与姑馀、昆嵛为同音异译。在今苏州城南、太湖东岸,有一个海拔80米高的小山,今称胥山,古称姑馀山或姑苏山。《吴郡图经续记》云:“姑苏山,在吴县西三十五里,连横山(今七子山)之北,或曰姑胥,或曰姑馀,其实一也。”此山产石英砂。现在来看,这座低矮小丘实在算不了什么,但从历史纪载来看,这座山不是平常的山,是吴国的象征,是吴国的发祥地之一。姑馀是本称,因其上产白色石英砂,有点像盐,故称姑馀山,即盐山。

  山东半岛的昆嵛山原也称“姑余”。《齐乘》:“大昆嵛山,州东南四十里,嵎夷岸海名山也。秀拔为群山之冠。《仙经》云:‘姑余山,麻姑于此修道上升,余此犹存,因名姑余。后世以姑余、昆嵛声相类而讹为昆嵛。”又《牟平县志》:“昆嵛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一名根余。崔鸿《十六国春秋》言:‘晋永嘉中,曹嶷据青州,石勒遣石虎来攻,嶷欲徙海中,保根余山。’即此。山横亘牟平、文登二县界,南北约百里,东西约八九十里,为海上诸山之祖。《齐乘》云:‘南岱东沂之外。沂之蒙山,密之九仙,即墨之大小劳,宁海之姑余,般阳之长白,皆三齐之高大名山也,余不得并列。’金朝大夫国偁记曰:‘昆嵛,麻姑洞天也,诸山绵亘相属,秀异峭拔,为东方冠。’”《牟平县志》中《麻姑传》引《山东通志》云:“麻姑,王方平之妹,汉桓帝时,修道于牟平之姑余山,今姑余山一名昆嵛,仙迹俱存。”以上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姑馀-昆嵛-根余为同一来源的音译词,不可用汉语解释。

  麻姑为道教所尊的女仙。葛洪《神仙传?麻姑传》曰:“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麻姑至,…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神仙传》中之麻姑,原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仙人,是长寿不死者,故后世多以之象征长寿,至迟在明代即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以为人祝寿之礼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登州府志》所记麻姑,为“后赵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飞升,政和中封真人。”,以上麻姑由姑余山附会而来。此后,一些地方又出现麻姑山、麻姑洞、麻姑庙。唐颜真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云:“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谓江西宁国府东有麻姑山,“麻姑尝修道于此,丹灶尚存。又尝居建昌,山故亦号麻姑。”宋洪迈《夷坚丙志》称:“(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相传云亦麻姑修真处也。”《异苑》载:“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一作麻)姑庙。姑生时有道术,能着履行水上。后负道法,婿怒杀之,投尸于水,乃随流波漂至今庙处铃(岭)下。”大都亦为托名麻姑而来。由一个夷语词头“姑”字,衍发出这么多神话传说,可见语言以讹传讹的魅力。

  馀,古越语“盐”的意思。《越绝书》卷8:“越人谓盐曰馀。”从“余”得音的字如涂、途、酴、荼、凃、峹、稌等,古音皆为dB,故“馀”的上古音亦为dB。试比较:布依语t?u?(盐)、水语dwa?(盐)、傣语tsim?(咸)、莫家语?wa?(盐)。郭锡良说,殷商时代余母(喻四)本属定母,周秦时代才从定母中分化出来(《殷商时代音系初探》,载《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浙江地名余杭、余姚、余暨等,皆与当地产盐有关。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着,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之一部分。
发表于 2011-9-19 13: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很少出没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3: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说:赣榆其名,首见于《汉书·地理志》,划属琅邪郡。因为班固的这一笔记载,专家们倾向于认为赣榆县乃汉置。可是县名“赣榆”却不知何解,聚讼纷纭,据统计,释义大约有12种之多。旧赣榆县志上有两种说法,其一,“赣,贡也;榆,木之美者也。以榆木常入贡故名。”意思是说赣榆盛产榆树,经常向朝廷进贡榆树而得名。其二,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自琅邪赴吴时,途经赣榆,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偶有手植之榆,后人仰其前贤,遂以赣榆名县。还有一种说法,谓“赣”的本义并非“贡”,“贡”是后起之义;本义是“赐予”,“赣榆”即赐予榆树之火的意思。国君赐予榆火,可作荣宠恩赏之纪念,因此汉代以“赣榆”名县,意思是“国君赐予榆火”。取此名是为了表示承受恩宠,并得吉祥的意思。

    以上种种猜测,都奠基于赣榆乃汉置县的前提之上,直到地下考古的实物面世,这些望文生义、因文设义的说法才宣告终结。1979年12月,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发现秦刑徒墓地,1982年第3期《文物》杂志发表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勘查、清理秦刑徒墓的考古报告,披露了考古队在秦刑徒墓中出土了18件陶文残片,瓦志刻文有兰陵、平阳、平阴、博昌、杨民、东武等标志死者籍贯的地名,其中两块瓦片上有“赣揄距”、“赣揄得”的字样,为阴刻小篆。比照其他瓦志刻文,可以确定赣榆早在秦朝时期即已置县,而且那时的县名叫“赣揄”,“揄”字从“手”,而非从“木”。“距”和“得”是两个人名。秦始皇在全国征召刑徒72万人为他修建陵墓,建成后72万人统统殉葬,赵背户村发掘的秦刑徒合葬墓达104座之多,掘出的尽是累累白骨。来自赣揄县名叫“距”和“得”的这两个人,和全国各地—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的修陵人,就是这累累白骨的组成。

    罗福颐先生主编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征存》一书中,收录有三枚“赣揄”标志的官印,其中前汉官印两枚——“赣揄令印”和“赣揄丞印”,新莽(王莽新朝)官印一枚——“赣揄马丞印”。三枚官印皆作“赣揄”。1973年在天津出土的《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即著名的汉隶精品《鲜于璜碑》),刻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碑阳亦有“迁赣揄令”的字句,亦作“赣揄”。可见“赣揄”乃县名本字,把“揄”改作“榆”应当是笔误之后以讹传讹,直至今天,偏离县名本义越来越远,终至于漫漶不可索解了。

《鲜于璜碑》“迁赣揄令”清晰可见


    转机出现在2002年,北京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王大有先生前往连云港考察将军崖岩画,在东磊摸忽山的石刻上辨识出了“工、俞、风、重”四个古文字。据他解释,“工”是人方(即东夷部落)之工,就是古代测量太阳影子长短的工具——矩;“俞”是测天的一种工具——规,即“揄”字的本文,俞从手是拿着规测量太阳;“风”即风夷,东夷部落的一支;“重”是“赣”字的初文,“赣”从“章”,古文字中“章”、“重”通用。这四个古文字的意思是:这里是重部落观天测象的中心。这一论断和古文献中屡屡出现的在这一地区测日的记载非常一致。因此,“赣揄”县名的由来,王大有先生即定义为远古的天文中心。 由此可以推断,即使赣榆是秦朝置县,“赣揄”一名的由来也必定十分久远。也许,“赣揄”最早是指一支专门负责测日的小部落,但这个小部落所居之地却一定是真正的天文中心!因为测日的工具和技术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任何地名都有它自己所以得名的内在规律,即使像赣榆县这样,在全国的地名含义中非常罕见的漫漶不清的命名也不例外。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赣揄”这一命名的源头虽然一定非常古老,但却绝非空穴来风,胡编乱造,它的根也一定扎在数千年前真实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曾经被血肉之躯念叨,从鲜活的口腔中发音,为竖起的耳朵捕捉,和具体的人群息息相关。也许,即使连“赣揄”这两个字的发音,那时的“赣揄人”和今天的“赣榆人”说不定也一模一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3: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itservicelib 发表于 2011-9-19 13:16
楼主很少出没呀!

什么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9 13: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历史很悠久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9 13: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楼主发帖,都能学到不少关于赣榆的一些往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9 14: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9 14: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有“盖余之国”这一说法。坚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9 15: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9 15: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8 11:37 , Processed in 0.2528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