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860|回复: 0

[生活常识] 妻子的品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3 12: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边,刘涛一篇传记体长微博洋洋洒洒地记录了她“守住了一名妻子的底线”,与老公不离不弃的执著爱恋;那边,某台正在热播家庭伦理剧《贤妻》,女主人相夫教子斗小三,依旧不改女人温柔本色。在这个女性话题主导的3月,我们遵从历史的痕迹去追随“贤妻”的真相,当各种电视剧里对传统婚姻观念的不靠谱解读瓦解着女人的底气时,我们也要为婚姻这件大事正名。

   4cc124d8af9e59d586b2e166aeae2367.jpg

  “贤妻”的真相

  古代所谓的“贤妻”,更多地偏重于品德才能方面。诸葛亮娶妻,因为看重才能而接受了不是那么漂亮的黄月英。但古人对女子相貌的描述和要求多得出乎现代人的意料,只是因为后来伦理纲常的约束,要求男人不能太过沉迷“美色”,才不得不收敛起来。古代对女子的要求有“三从四德”,其中“妇容”即长相,就是“四德”之一。

  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之一是“纤纤玉足”,不过女性并不是自古以来就一直缠足的,最早到唐朝才有这方面的习俗,如杜牧诗云:“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春云。”到了五代南唐的时候,一名宫女窅娘为了博得唐后主的恩宠,忍痛缠足,从此足纤小如弯月,跳舞时轻盈娉婷,后主甚是喜爱,用纯金打制了莲花,让窅娘在其上跳舞,号称“一步一金莲”,由此“三寸金莲”盛行于宫廷,至宋代缠足之风已遍及民间,成为之后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了。

  古人提到美女,一般第一句话都是“肤如凝脂”,也就是洁白的肌肤。几千年来,“凝脂”的肤色一直是传统美女的标准之一,《诗经·卫风·硕人》就描绘美女庄姜“肤若凝脂”。白居易描写杨贵妃则是“梨花一枝春带雨”,以梨花之白喻杨贵妃的肤色。当然,白里透红同样是美女的肤色,同样是杨贵妃,李白则以“一枝红艳露凝香”喻之。曹植在《洛神赋》描写洛水女神远观“皎若太阳升朝霞”,近看“灼若芙蕖出渌波”,都是白里透红。

  “肤如凝脂”的下一句通常是“发若乌丹”,也就是乌黑光亮的秀发。据《太平御览》记载,汉武帝第一次见到卫子夫的时候就很喜欢她的头发,等卫子夫打开发髻以后,一头秀发仿佛黑色的瀑布倾泻而下,马上吸引住了汉武帝,卫子夫很快就受宠了。此外,在《阿房宫赋》里,杜牧在描写宫中佳丽时,形容“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无数佳人在水边将发髻解开,冲洗头发,是多么动人的场面。此外,发型也是对女性审美很在意的一个方面,除了要“乌发蝉鬓”,还有“云髻雾鬟”,蝉鬓即面颊两旁、两耳附近的头发薄如蝉翼,鬟即环形发髻。云髻雾鬟就是发髻束起如同盘绕的云雾一般。

  脸型亦很关键。《诗经·卫风·硕人》中的美女庄姜,诗中说她是“螓首蛾眉”。螓是指一种类似于蝉的小虫,前额丰满、光洁。对于古代美女的额头就是这样的标准,所以有的时候古人会戏称蝉为“美人”。古代美女的标准脸型是上部略圆,下部略尖,形似瓜子,丰满洁白,俗称鹅蛋脸。另外,面如满月,白皙丰满,也是符合中国古代审美的。这和现代女明星磨腮成风的“瘦脸”审美是不同的。

  脸上的五官是古人描绘得最细致的,这基本上和现代人的审美出入不是很大。比如眉眼,是“淡扫蛾眉,目若秋波”,蛾眉青黛,双目清澈,中国古代美女眼睛既要外形美好,还要侧重神韵。具有一双美目者,如庄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汉武帝的李夫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又如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再比如鼻与口,则是“鼻如悬胆,朱唇皓齿”,要求鼻子有立体美,也有说“鼻如琼瑶”的,是说鼻子如琼瑶这种美玉一样剔透。唇则要红润光泽,同时必须小巧,故常以樱桃比喻小口,除了因为樱桃小巧,还因为颜色也是一致的。牙齿要求晶莹洁白且均匀整齐,比如“贝齿”之称。这些都是一体的,比如崔莺莺,《西厢记》就赞美她“恰便是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

  除了外在的相貌,内在的品德才能也很重要,“四德”中除了“妇容”,其他“三德”妇德、妇言、妇功都是内在,而且妇容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指的要端庄稳重,同样是内在方面。

  女性的仪态,历代具体标准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延续至今的,即出入端庄,稳重持礼,这也是妇容要求的。所谓妇德,则是“四德”之首,即女性的品德,必须正身立本。妇言指女性言谈得体,善解人意,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妇功则是妇女的技能,如女红、持家、勤俭等生活方面。一名妻子能相夫教子,端庄持家,在传统中国社会的评价体系里,就是一名“贤妻”。当然,从一些古装剧里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婚姻也是不靠谱的。这里就针对一些流毒甚广的错误进行吐槽。

   a971a04705174edf73c14edf0a9f4db6.jpg

  NO! 绣球征婚,一朝富贵? 他们是这样相识相爱的

  相信看过古装剧的观众肯定都记得一幕:高楼上出现一位凤冠霞帔的小姐,将绣球朝人群里一扔,打中了一名穷小子,马上两队鼓乐吹吹打打,把穷小子迎进了府中和小姐拜天地去了……基本的绣球招亲的框架就是这些,不过……这应该只存在于小说家的想象中,因为哪个家长也不会放心把自己女儿的终身大事交给这么不靠谱的方式。但真要说别出心裁的征婚,以前也不是没有:

  雀屏中选——北周大将窦毅有一爱女即将出嫁,他在自家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招来各家贵族公子,让他们每人射两箭,暗中决定谁射中了孔雀的眼睛便招谁为女婿。结果前后几十个人都没射中,李渊来了后连射两箭,射中了孔雀的眼睛,成为了窦毅的女婿。这名女子就是后来的太穆皇后,生下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元霸等。

  红叶题诗——唐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试,经过皇宫时在御沟中发现了一片写着诗句的红叶,诗句道:“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他将这片红叶收起来。后来他娶了一名皇宫遣出宫婚配的韩姓宫女。一天,韩氏看见了卢渥收藏的红叶,很是新奇,卢渥便得意地跟她介绍,不想韩氏微微一笑,背出了红叶上的诗句,说:“当年我偶然题诗在红叶上随水漂去,没想到在这里又见到了。”貌似《甄嬛传》里也有类似的桥段。

  NO! 守身如玉,绝不再嫁? 他们是这样一拍两散的

  对于寡妇再嫁,或者离婚,中国传统社会的确有过一段时间禁锢得非常死,闹出了各种贞女烈女。但这绝不是代表说整个上下五千年女子的地位就这么惨,想自主离婚都不行。至少在唐代,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和和气气一拍两散的物证。

  敦煌曾出土“放妻书”,所谓“放妻”,意思是把妻子放归本宗,从此再无关系:“解缘舍结,更莫相谈,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这放妻书写的,四个字概括就是“好聚好散”。不管之前闹成什么样了,就算是水火不容,最后放妻的时候都非常和谐地一拍两散,还要祝妻子“更选重官双职之夫”,送上三年的衣粮,祝“娘子千秋万岁”。

  而且根据史书记载,离婚在唐代甚至更早也根本就不是新鲜事儿。比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刚离婚,马上太守的儿子就来下聘了;再比如曹丕的妻子甄姬,之前其实是曹家的死对头、袁家二公子袁熙的妻子,甄姬嫁给曹丕以后生下的儿子居然成了曹家事业的继承人——后来的魏明帝曹睿,可见根本没人在乎她是不是二婚了。

   e098df3b2ea8427c0beae12187081821.jpg

  NO! 一夫多妻,男人的天堂? 他们是这样相敬如宾的

  中国古代的法定婚姻制度,的确是一夫一妻制,不过,这个“一妻”,后面还要跟一个“多妾”,才算完整,也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但也是一个讲究秩序伦常的社会,在婚姻上,虽然给了男性可以娶多个女性的权利,但也有了“妻妾之分”的约束。妻妾之分,有时候是天壤之别。有一句话叫“娶妻纳妾”,也就是说,妻是三媒六聘娶进门拜过了天地的,而妾只是纳进来的,就像添置了一样财产,什么仪式都没有,而且进门的时候还得给妻磕头。男人对待妻妾也是不一样的,对妻要“相敬如宾”,但对妾完全不用,甚至可以像送东西一样把自己的妾送给别人。

  有趣的是中国历代的法律还有“重婚罪”设置,假如男人有妻子还娶妻就犯了“重婚罪”,叫做“停妻再娶”。男人可以休妻,可以纳妾,但原配妻子还有最后一点权利,那就是如果自己没有被休,男人决不能娶第二个妻子。《红楼梦》里王熙凤因为贾琏偷娶尤二姐就给他安了个“停妻再娶”的罪名,因为贾琏居然在没有休妻的情况下,偷偷地另立门户,明媒正娶了尤二姐,被王熙凤发现,结果因为这个“停妻再娶”弄得贾琏狼狈不堪。

  LINK 众里寻她之征婚广告

  第一则征婚广告

  目前可以查到的中国媒体上第一则征婚广告是在1902年6月26日的《大公报》上,内容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勿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请即邮寄亲笔复函,若在外埠能附寄大著或玉照,更妙。信面写AAA,托天津《大公报》馆或青年会两处代收。”

  章太炎征婚

  1903年,章太炎在原配夫人王氏病逝一年后,在北京《顺天时报》上刊登了《征婚告白》,提出了五条要求:女方是鄂籍;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平等,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2-1 04:49 , Processed in 0.0843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