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898|回复: 7

[赣风榆俗] 网上关于赣榆及赣榆人的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1 16: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赣榆人,俗音“盖于”。他们在被询问到籍贯时,往往尴尬地说是江苏人,详细点说就是连云港人。因为连云港还算知名,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这是小学以至中学课本里都写明的,一说大家都知道。如果有人说:你们原来是苏北啊,那可是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往往又支支吾吾地说:其实我们更象是山东人。

赣榆人对整个江苏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们羡慕苏南的经济发达,因而他们的子女出人头地后往往把家安在沪宁、苏南地区。虽然在上海和苏南人的视野里,赣榆人模模糊糊同样是苏北,但是赣榆人在文化里对周边地区的淮扬话是带有蔑视的色彩的。他们说临沭河以南的口音是:“毛子”(疑是蛮子的转音)。赣榆人和上海人心目中的江北人有根本的不同。赣榆人爱干净,即使是民工外出打工,也把最破的衣服洗干净后才出门。赣榆人很抱团,在许多大学里,赣榆的老乡会比较其他市县的老乡会活动的更加积极,更加枝繁叶茂,相互照应的成分也比较大。

赣榆人如果说认同江苏,还不如说认同山东和徐州地区更多一些。赣榆人重视礼仪、教育,是典型的鲁国文化。赣榆民间对教育的热忱是周边县区无法比拟的。赣榆县的教育常常列于连云港四县三区之首。春秋战国时期赣榆有纪障之城和莒子逃亡至海的记载。说明赣榆乃是陆地之国最后的陆地边界。赣榆县境内有齐鲁会盟夹谷山的传说,笔者丝毫不怀疑其真实性。对于赣榆这样一个鲁国东界之县,发生这样的历史事件丝毫不奇怪。连云港市北部还有孔望山和端木晒书台这样的景点,就更能说明问题了。但是赣榆人又很奇怪地讽刺山东人是“侉子”。石梁河这一江苏省最大的水库建成前搬迁到赣榆中部的农户就被称呼为“侉子”,甚至还因此引起大量民间的武斗现象。

赣榆人心地善良,保持着民风淳朴的本性。他们的饮食中仍然以山东煎饼、大葱为主要的喜好。笔者的一个赣榆朋友远在上海,他说他最怀念的一件事情就是卷起煎饼、包上一根大葱,或者还有点酱,朝嘴里一送,那个美啊。

但是赣榆人自尊心太强,爱面子,另外一方面体形接近山东人,好武斗。这也是历史上苏北和山东出匪乱的一个因素。赣榆人的粗话非常丰富。笔者曾见到农村民妇骂街的,可以整整骂一个上午不打任何草稿、不喝一口水的。赣榆话更接近北方官话,他们学习普通话简单到只需要把音调放慢、俗词摈弃即可蒙混过关的地步。他们和山东官话一样,把“跨过去”说成是“耖过去”,把“捆”东西说成是“麻”东西,把“爸”说成是“大”,把“我”说成是“俺”,把“步行”说成是“步辇”,其音调中去声占的比例很高。

赣榆人的生活中有面食和米饭。这一点足以让多数对中国稻麦产区进行两极划分的著作失去科学性。赣榆人单独吃米或是单独吃面都很难维持下去。其实整个连云港市都是稻作和旱麦混种的。而不是有些权威著作标注的属于小麦种植区。

(三)

赣榆人“假江苏人,真山东人”的身份尴尬还体现在经济上。赣榆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连云港之北部,而江苏省版图之最东北角,最靠近山东的临沂和日照。赣榆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无法避免“山东因素”的影响。这里的集市上充斥着从临沂(号称全国第三大批发市场)批发来的物品。用赣榆货主的话说就是:北货出不去,南货进不来。苏南的货物在这里形成了滞销的面貌,市场上清一色的山东物品,衣服便宜到几块钱一件,书籍和盗版光盘便宜到用秤来称。甚至摩托车都挂着山东的牌照。

这正印证了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赣榆县城曾经在地域中部,后来迁移到东部的海滨。这使赣榆更加面对海洋,看起来更象是一个海滨小城。因此,赣榆的分化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以中部城头——城西(旧朱堵)以界限,靠近海的东南地区较为富裕,建筑多是苏南式的小洋楼。而西北部则贫穷的户数多,乡镇的财政收入也非常地匮乏。赣榆人对“沿海”这一词语的认同也不高。由于整体经济不发达,海洋产业简单地处于农业社会渔业生产的低级状态,因而“沿海”这一概念仅仅不过是从事渔业生产的那些滨海村庄的代名词。这一地区的人,比较西北部的人口,有更多的优越感。

而整个赣榆人在江苏南部的形象略好于其在青岛的形象。赣榆县长期没有起自己的独立产业,大量的劳动力和高级人才“南下(沪宁)北上(青烟)”,甚至连教师资源都大量流失。对于经济正处于初创期的赣榆来说,其过程和结果都苦不堪言。赣榆人不怕脏不怕累的特点在很多求职场所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县,要避免给人“农民工总头目”的印象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在上海人的印象中,苏北人的身份往往是捡垃圾的、掏大粪的。但是这一点是不适用于赣榆人的。赣榆人的耻辱观念非常强,很难让他接受从事看起来身份很低的行业,甚至发生过因为被羞辱而上吊自杀的情况。女人因为忍受不了屈辱喝药自杀更是每年都要发生的事。对于侮辱他的人,一个赣榆人的通常反应是忍耐,但是忍耐到一定限度后通常是先杀掉侮辱他的人,再自杀或逃亡。

赣榆人以村庄组成一个基本的社区。但是交往圈因出外劳务、婚姻、血缘、同学关系而延伸到本乡镇里的其他村庄以及其他附近乡镇。如果这一圈子出现有人乞讨、犯罪、通奸、人丁不兴旺、后人游手好闲等现象,则被视为整个家族的耻辱。如果有人出人头地,则受到家族英雄般的欢迎。

(四)

赣榆人的生活是一个“礼多人不怪”世界。小到酒桌席位、碗筷摆放,大到婚丧嫁娶的礼仪,都有一番讲究。因此普通的赣榆家庭,这方面的支出是非常高昂的。这方面的破费和赣榆人讲究“面子”,过于顾及家庭和个人的尊严不无关系。笔者采访到一个老者,他常常主持村里的大型丧事。他说,钱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但是对于婚丧嫁娶的某人来说,这一辈子只有这一次。不风风光光的,怎么对的起他这一辈子?

赣榆人的穷讲究和讲排场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很多青年赣榆人都有说大话的毛病,这与本身能力达不到,但是却从内心里希望被尊重、被抬举有关。

赣榆人的政府观是复杂的。由于他们的淳朴某些时候被一些贪官污吏利用了。因此他们对地方政府的官员的印象是很坏的。但是他们又有一种观念认为:“土皇帝不得不拜,谁也不能得罪”的想法。在传统“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主导下,他们又非常希望子女能够在官场上有所作为。甚至认为,其他职业都是没有出息的,除了当官。但是赣榆人对政治的看法仅限于寄托希望在子女、亲属身上,或是在茶余饭后街头巷议,他们本身参与政治的热情并不很高。由于多数人都经历过文革,他们对爱赣榆仍然有残存的崇拜,但是他们对邓小平及改革开放的感激也是真诚的。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关注着村庄领导的更换和选举,但是又认为他们难以决定领导者是谁。这一集体的认知往往使一些好的制度在推行的时候招来冷漠和闲置。

赣榆人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多数赣榆人的思维方式都非常保守。他们不但不希望儿女远游,还希望子女的婚姻最好是在附近。从朴素的抗风险思维出发,他们仍然希望子女围绕在自己的周围。很多家庭儿女的配偶地点都选择在附近的村庄,以父母为中心向周边发散。但是新一代的青年往往喜欢跑到大城市,而他们的父母由于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没有其他的子女在身边,因而对这一增加家庭荣誉却造成作为父母本身的状况给予默认的态度。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主导因素正在逐渐瓦解。传统的生子传宗接代思想仍然非常繁盛,对女孩的教育比以前有进步,但是停留在“女孩有点饭吃,能识几个苍蝇爪子”的水平上。

赣榆人的精神生活除了寄托希望在儿女身上外,唯一能够有娱乐的就是电视、收音机、录音机等普通的家用电器了。赣榆人很多都是电视迷。对于很多足不出户的老年人、妇女老讲,收音机特别是电视机是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很多新建立的家庭拥有音响、洗衣机、冰箱、摩托车或拖拉机等设备。而不再把不动产局限在修筑一栋小洋楼方面了。过去,很多人家除了外表华丽的小洋楼外,家里的设备几乎是白纸一张。

此外,一些婚丧嫁娶的庆贺也是赣榆人的重要娱乐活动。读者这里可能会误解。丧事怎么会举行庆贺活动呢。这是由于年老的赣榆人如果活到了60岁以上,又子孙满堂。就会被称为“喜丧”,应该在办丧事的同时举行庆贺活动。这反映了赣榆人的“知天命”和知足常乐的思想。喜丧通常在夜晚举行吊棚晚会,村民围绕在周围观看。节目是通俗的,甚至有色情的成分,但都成为村民的乐事。此外,生育、祝寿、新房落成、子女考上大学、大病初愈等等都会有一些礼貌上的往来和简单的庆贺活动。常常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电影下乡放映的现象已经不存在的。赣榆人的精神生活也更加家庭化、小范围化。比较成人,儿童的娱乐活动则要丰富的多,以田园、水塘、河渠、土地为范围的活动更加丰富和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

赣榆的气候具有南北交汇的特点,但是以北方的气候特征为主。四季分明的另外一种注脚就是夏天很热、冬天很冷,只有春秋比较好受。很多外地人都会因为赣榆在江苏的缘故而把他们归到南方。这其实是个误会。赣榆的年降雨量很充沛,但是旱涝发生的频率很频繁。夏天的时候,赣榆很象是南方的梅雨天气,缠绵地下个不停。地面从来没有干过,河渠纵横,到处都是水塘、水库和小河流。伸手就能从井里舀水,路边随便一个河沟就能跳下去洗澡。所以很少有赣榆人不会游泳的,但都是简单的狗爬。赣榆的这种气候、地理景观使种植水稻、小麦甚至棉花都不困难。但是对于西北部的山区,种植水稻就略微困难了一些,靠近大海的一些盐碱地产量也不高。

赣榆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保守的,也是实用主义的,其过程充满了自尊、尴尬的摩擦。赣榆人往往并不注重过程,而是重视结局。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是“你看那谁谁家,过去怎么不行,你看人家现在多好”。

赣榆人出现过一个胡松年以外,其他知名的历史人物很少。至于徐福,则和山东、浙江长期存在争议。其实就如同箕子朝鲜一样,徐福日本并不能给赣榆人带来多少经济利益。在国内民间反日情绪的高昂情绪下,甚至可能成为被指摘的对象。
发表于 2009-8-21 16: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们有人发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16: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多益善  我刚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16: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给点面子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1 16: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不错,但楼主知不知道赣榆的历史?赣榆原来就是山东的吗。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赣榆先后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滨海专署。1945年9月,为纪念“血洒赣榆”的符竹庭将军,赣榆改为竹庭县;1950年10月,竹庭县更名为赣榆县,隶属于临沂专署。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属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1 16: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话,不过发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1 16: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文历史
  赣榆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方,西周属莒、祝其二国。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世宗大定七年间(1167年)复名赣榆县,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无变,先后隶属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赣榆先后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滨海专署。1945年9月,为纪念“血洒赣榆”的符竹庭将军,赣榆改为竹庭县;1950年10月,竹庭县更名为赣榆县,隶属于临沂专署。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属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1 16: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转帖,赣榆不算大,所以有关赣榆的转贴最好用坛内搜索搜一下,避免重复发帖

本帖关闭,请理解

http://www.aiganyu.com/search.ph ... mp;searchsubmit=y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2-1 08:15 , Processed in 0.0947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