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873|回复: 1

[交流咨询] 走出家居装修污染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7 18: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存侥幸心理不究污染源治理不得法

随着绿色装修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清除室内有毒有害气体,保证居室环境的健康。但还是有不少人对室内有毒有害气体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作为一家专业治理室内装修污染企业的负责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环境监测委员会副主任、深圳格瑞卫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永宁对此体会更深刻。

记者日前专访了陈总,他认为深圳市民在对待装修污染的问题上普遍存在以下10个误区:首先在心理上不够重视;其次对装修污染的来源认识不清,不知道污染到底来自哪里;而具体到治理上,则不请专业公司进行治理检测,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以及绿色植物的作用,同时对有害气体的认识也不够全面,从而导致居住不安全、不放心。



误区一:抱有侥幸心理

儿童致白血病、胎死、畸形儿,老人得癌症,全家人萎靡不振、呼吸道病变等,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有不少人对装修污染的严重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而权威卫生组织已经证实了很多的病例是和装修有关。室内空气的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有一定积累过程的。因为人的体质、抵抗力各不同,不是所有的人在同一恶劣的环境下都会发病,且有些污染造成的伤害是潜伏性的,所以造成了部分人的侥幸心理。



误区二:污染来源单一

在国家严格限制的有毒、有害气体中,以氡为例,其来源就有两种。一种是装修过程中使用有放射性的水泥、矿渣、花岗岩等;另一种则是地下岩石本身就有辐射,通过土壤散发出来。氡含量指标可以在买房前向开发商索取或者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以求证。



误区三:合格材料无害

这种观点表面上看好像行得通,但在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这要从合格材料的定义讲起。合格材料是指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在一定标准以下,但不是完全没有。如果在一间房内大量使用同一种材料,由于累加的效应,也可能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符合要求,甚至严重超标。陈永宁一再提到这一点,提醒市民在施工时要注意除尽量选择合格材料之外,还要考虑在一定的空间内,装饰材料的使用量。



误区四:先装修后治理

这种观点是对室内污染认识不足引起的,不少家庭在装修前不考虑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问题,等装修后再想办法治理。装修后,含有毒有害气体的材料在室内散发气体的时间大约为3~15年,治理就比较复杂。所以最好的方案是在装修前就提出室内环境质量指标及制定防治方案,在装修过程中用甲醛清除剂及胶用除醛剂对材料中的甲醛进行彻底清除,使用装修除味剂等除味产品对苯系物等进行彻底处理,以保证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的环保。



误区五:只治理不检测

有不少深圳人在进行治理之后就放心入住,其实在入住之前还是要请有信誉的专业公司进行检测,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居住,放心居住。



误区六:凭气味断污染

在有毒有害气体中,有的是有味的,如苯、甲醛、氨。但没气味的也不代表无害。一般超标严重至4倍以上才能直观感觉到。但也有无色无味的有害气体,如氡。各种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气味更是难以辨别。因此凭气味来判断是什么污染是不准确的,也就是说闻不到气味不能说明污染不存在,惟一能准确确定的方法是检测。

误区七:只重视清甲醛

国家颁布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明文规定了几种必须检测的有毒有害气体。它们是苯、甲醛、氡、氨、TVOC,其中苯、氡都是已确定的可能致癌的气体。苯、氡对人体的危害和甲醛一样,近几年不断有苯中毒致人死亡的报道。所以格瑞卫康的环保专家坚持认为,装修后住宅必须对以上的有毒有害气体也作全面检测。



误区八:过多依赖植物

室内环境专家认为虽然发现一些植物对不同的有害气体有一定的吸附和分解作用。但植物作用的特点是速度慢、时间长,其作用效果也十分有限,并且植物吸附过程中,人体也在吸入有害气体。



误区九:迷信芳香气体

空气清新剂等芳香型气体只能起到掩盖作用,某些芳香气体更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放松警惕,使污染物更容易侵入人体。而空气清新剂在吸附过滤有害气体的同时,人体也在吸入。



误区十:不够重视通风

专家提倡清除污染从源头抓起,装修时就开始进行污染防治。但日常居住还是应该注重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发表于 2010-2-27 22: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稍微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9 00:53 , Processed in 0.0856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