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2556|回复: 17

[榆城名流] 周子京先生的祖籍考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0 17: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子京先生的祖籍考析


   周子京,名周维都,原名 原祁  字 子京,生于道光十二年五月初六日,卒于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十四日,赣榆青口人 。
  
     周子京先生,对书法有特别的造诣,与清两代帝师翁同龢为莫逆之交,子京先生家藏颇多,许多文人字画,不惜重金收藏,可惜,他二个儿子先他而去,家中孙子岁数又小,藏书多被外人借走,现在子京的后人已经无半点子京先生的遗墨了。可悲可叹!

     我本对子京先生不甚了解,赣榆青口的有文人或好书法者多次向我打听子京之后人情况,正好,2010年赣榆青口周家续谱,我在周氏宗谱中查询到许多子京先生的生平,对子京先生有些了解。

     前一段,有人发现翁同龢写给子京的书札,以及子京收藏的字画,可收藏者不知周子京先生为何许人也,竟然张冠李戴,把子京先生误读为周树人的先祖,作为赣榆周子京先生的后人,有必要出来以正视听,还赣榆周子京先生之公道。

    赣榆青口周子京的父亲是周定溥,周定溥道光至咸丰年间在京城刑部为官,咸丰元年,捻军四起,一片狼烟,周定溥从北京探亲回家,走到赣榆的路上被捻军抓住,捻军抓到朝廷刑部官员,当然大喜,周定溥自知难逃一死,便举火自焚。周定溥在北京刑部工作时就认识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那时翁心存在皇宫给道光帝当老师,周定溥和翁心存同为朝廷官员,都是江苏老乡,经常来往,周定溥的儿子周子京比翁心存的儿子翁同龢大二岁,在京城两人已是好友。

   咸丰元年后,周定溥身亡,本对子京打击很大,却屋漏连阴雨的,在咸丰年间子京先生又被捻军抓住,捻军让他牵马,他是个官宦子弟,哪会干那活,况且他父亲被捻军所害,于是,他坚决不从,被捻军打的死去活来,但总算保住一条命。

    周子京娶了青口许炳蔚的女儿,生了二个儿子,一家也算是其乐融融。可父亲的过早去世,使周子京不得不挑起家里的重担,民国赣榆志载 子京与各大封疆大臣交往,实际上,是子京到了好友翁同龢家做了西席。翁同龢欣赏子京的学识,且翁也是个大书法家,把子弟交给子京是放心的,而子京也是在翁家认识了许多清政府的朝廷官员。

    在翁家做了几年西习后,周子京便周游于各封疆大吏之间,  但他与翁同龢书信不断,在翁同龢的日记中多有记述对周子京的回信,以及周子京的儿子在翁同龢家做客时生病的记载。

    光绪元年,周子京长子去世,光绪十六年周子京的第二个儿子也先他而去,周子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年幼的孙子身上。

    光绪二十三年,周子京在湖北节署去世,乡人谥号:端简先生;那年他的孙子周自牧才九岁。

    民国赣榆县志载:周子京和翁文端公莫逆,实际上是有误的。文端公为翁同龢的父亲的谥号,翁同龢死后,追授的谥号为:文恭公;应为周字京和翁文恭公莫逆较妥。

    97年赣榆县志和部分文人出版的近代赣榆文人集中载:周子京家藏翁相国书画信札颇多,生卒年失记;而周子京的生卒年在周氏家谱中记载详细,只不过多不被外人知。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今苏州常熟)人,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咸丰六年(1856)进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 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 光绪元年(1875年)又奉旨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力主变法维新,为门生天子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龢为此被开缺回籍。

    在翁同龢写给周子京的书札里,不见半点的官场的客套,尽叙兄弟之间的情谊,或讨论中国之变法,或研究书法,或是家长里短,心心相惜。年老的周子京已是家境贫穷,翁同龢写信为之介绍江苏盐道,为他谋职,可见之关心之情 。

    在北京,在常熟,周子京已经和翁同龢关系非同一般,用莫逆之交,还真是恰当。

    鲁迅的本家三叔祖,也叫周子京(与鲁迅祖父同辈,鲁迅称之为“子京公公”,说起周子京(1843—1896)这个人,还是很有点来历的呢。他与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同辈,是周福清的堂弟,原名致祁,字子京。周福清点了翰林,他也跟着改名福畴。他还曾经当过一年鲁迅的塾师,是个老童生,考了一辈子没考上秀才。随着家中逐渐潦倒,他神经慢慢失常了。

    赣榆的周子京和周树人的本家三叔祖出生的年代是相近的,曾用名中都有“祁”字,而且字都是:子京。但由于由于鲁迅的名望大,人们反而认为赣榆的周子京为鲁迅的本家叔祖。赣榆的周子京,工于书法山水,喜欢收藏,与封疆大吏结交,常与常熟的翁同龢来往;而鲁迅的本家三叔祖仅是一个潦倒的教书先生,且很少出门,后神经失常,那还想有什么收藏;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的原型就是他的本家三叔祖。

   在民国六年出版的《翁松禅墨迹》的第三卷,是翁同龢写给周子京的书札,在这篇后面有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写的周子京之简介,清楚的注明了为赣榆周子京。且这些手札是许鼎霖之子从子京家借去出版的。

    郑孝胥,后为满洲国总理兼教育部长,他和许鼎霖为同年举人,在常熟翁同龢家郑孝胥和赣榆周子京见过面,许鼎霖和赣榆周子京是一街里人,熟悉赣榆历史的人都可以看出《翁松禅墨迹》中翁同龢写的信是给谁的了。

    还有,在《墨林今话》里,介绍道光年间琴师袁澄,工山水,郑素庵之琴弟子。工山水,学於周子京,笔甚苍厚。这里的周子京也是赣榆的周子京。


资料来源:

1、《翁松禅墨迹》的第三卷;
2、 《翁同龢日记》
3、谢俊美著《翁同龢评传》
4、赣榆青口周氏族谱
5、民国赣榆县志
6、97年赣榆县志
7、《墨林今话》

致谢:
在本人考证过程中,感谢爱赣榆论坛刘飞野提供的周子京史料;
感谢中国银行商丘分行的网友 酒中仙 无私提供的周子京资料;
感谢论坛朋友 朐阳外史 对 翁同龢写给子京书札 作的标点。

附注:翁同龢给子京的书札




1.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小鱼 +6 收起 理由
怀仁布衣 + 3 原创内容
胡子客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7-20 17: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的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7: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书香门第
一个古老的家族


    胡祖平

大家都知道,鲁迅并不姓“鲁”,而是姓周,绍兴东昌坊口周家正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根据周氏家谱记载,周家原籍湖南道州,始祖周逸斋于明正德年间徙居绍兴竹园桥,七世祖周乐庵于清代乾隆十九年才开始定居在覆盆桥老台门,即如今的鲁迅祖居。这样算起来周家迁居绍兴至少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就是搬到覆盆桥老台门也有两百五十余年了。
然而据鲁迅祖父周福清在他会试的履历上所说,他的始祖是“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廉溪先生,从祀文庙”的字茂叔的周敦颐(1017-1073),而且据周建人回忆,周家人出门时所用的灯笼上都写着三个黑色的照得异常显眼的大字——“汝南周”。如果按照这样算起来,周氏家族就有八百余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不管怎样,周家大约总有四百到八百年的历史了!
覆盆桥周家是一个大家族,最初分作三房,即致、中、和三支,当时都住在老台门。后来,由于周家人丁兴旺,发展到十余个分支,老台门房子不够用,于是才在东唱坊口及覆盆桥堍以南各建住宅一所,称新台门和过桥台门,以区别于老台门。鲁迅的兴房一支就搬到了新台门。
周家先祖为了使自己能够享受子孙的祭祀,买下大量的田地和祭田,以备各房每年轮流收租祭祀,因为在古代即便获罪祭田是不用入官的。因此《红楼梦》十三回中秦可卿临终托梦,建议王熙风“在祖茔附近多置庄田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便是这个道理。这正如秦可卿所说:“便是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然而周家确实败落了,一个古老家族的败落,正如鲁迅所说:“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当然最大的不幸主要还是来自家族内部,“妯娌争吵,婆媳不和,夫妻反目;今天这个上吊,明天那个投河;你吞金子,他吃毒药。”到后来许多房族生计日艰,台门开始败落。
台门的败落
乡下所谓台门意思是说邸第,即士大夫阶级的住宅,与一般里弄里的房屋不同;另外,这里边的人,无论贫富老少,统称“台门货”,也与普通人有所不同。在家境好的时候可以坐吃,及至败落无法谋生,则只有走向没落的一路。根据他们的传统,如果其原本没有产业,不能做地主,那么台门货的出路就只有这么几条了,其一是科举,中了举人进士,便可升官发财,或居乡当绅士;其二是学幕,考试不利,就改学师爷,称为治佐,这在绍兴是非常普遍的;其三是学做生意做伙计,但也只限于当铺钱店,若绸缎布店以次就不屑干了。然而第一第二项多少得凭自己的实力才学,并非人人做得。即使第三项也需要有力的后援,而且失业后不易再得。因此,像周家那样偌大一个家族,败落下来似乎也是势在必然的。
据说周氏祖上怕子孙败落潦倒,在台门里埋藏了一笔金银财宝,而且数量十分可观,传说有一句口诀:“离井一纤,离檐一线。”金银所藏之地就在这句口诀里。于是大家纷纷猜测:必定在明堂里,因为只有明堂才是既有井又有檐的地方。但明堂有井的也很多,到底是哪一个呢?却又不知道。而且“一纤”、“一线”又代表多长的距离呢?有人猜测是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因为影子就像一纤和一线,而不是指实际的长度。正在那时,却听说立房的周子京(与鲁迅祖父同辈,鲁迅称之为“子京公公”)在掘藏了。子京公公带着石作土工,在房间里掘,于是大家围着看热闹。大家对这次的挖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因为下午得意娘娘醉醺醺地跑到子京公公书房的时候,她说:“眼面前一道白光。”
“白光,是银子的光,白光起处,必定有银子。”这是子京公公的逻辑。小时侯经常给鲁迅讲故事的长妈妈非常迷信,她也坚信“这回总该掘着了!”然而,子京公公不吃不睡,从黄昏掘第二天天明,还是一无所获。地上已出现了一个深坑,他亲自跳下去检查,突然摸索到一块石头的方角,很有点像石椁,他一惊慌,赶紧爬上来,却把腰骨闪了。他其实已经挖过不止一次了,蓝门内,桔子树下,明堂里的石板下等等,但都没有收获。这次有白光的预兆,也依然没有收获。他想不通,于是从此开始失魂落魄起来,后来竟疯了。
翰林梦的破灭
鲁迅祖父周福清,字震生,又字介孚,于同治辛未(1871)年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三年后散馆,选授江西省金溪县知县。周家自迁居绍兴以来,用周福清的话说是“累世耕读”,至乾隆年间发展到有田万余亩,当铺十余所,堪称大族。但嘉庆道光年间,各房中落者多。再到周福清钦点翰林,做了京官,学历与官职达到绍兴周家之最,实现了周氏中兴。周福清一支本居新台门,但鲜亮的钦点翰林金字匾则高悬在周家祭祖议事的老台门上。
据周作人的回忆,周福清恃才傲物,生性耿直,不媚上,不逢迎,喜议论,好批评,这些很多似乎与鲁迅有些相近。介孚公的脾气生来就不大好,平日除赞许他父亲一人之外,上自呆皇帝(光绪)、昏太后(西太后),下至族中子侄,凡不顺眼处,无不在痛骂之例。
由于耿直的秉性,再加上翰林出身,他对谁都不放在眼里。在当时翰林外放知县,俗称“老虎班”,最是吃硬,不但立即补缺,而且官场上也很有面子,就如现在北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的学生的区别一般。碰巧当时江西巡抚不是科甲出身,于是更为他所蔑视,终于顶起牛来。但由于官职太小抵敌不过,结果被巡抚奏参,被迫革职改教,即担任教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他不服气,于是凭借他的科甲出身,入京考取了内阁中书,相当于秘书长,于是一直充任京官。周福清母亲去世,他告假回家丁忧。那年正值浙江乡试,主考殷如璋与他是同年,于是族中几个有钱的秀才凑成一万两银子请介孚公送给主考,买通关节。介孚公与主考打过招呼之后,随即将一万两的银票封好,差人将信送去。当时副主考正在主考船上谈天,主考得信知趣,并不立即拆看,谁知送信的“二爷”是个乡下人不知趣,等得急了,便在外面叫嚷,说银信为什么不给回条。在当时,虽然行贿受贿之风盛行,但科场案仍是十分严重的。幸好当时他去自首,从轻发落,判了个“斩监侯”,即死缓。后来由于其他原因,又把他给放了出来。
周福清自然是希望他的儿孙读书做官,最理想的就是三代翰林,但也主张,倘若读书不成,倒不如去卖豆腐,也可谋生自立。可惜的是他的儿子,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即没读成书,也不肯卖豆腐。考取秀才后,数次乡试,屡考不第,后来又因父亲案发遭到斥革,彻底断了读书做官的路,生命之火也就从此熄灭了。不会做事不会赚钱的父亲只会生病。生病的父亲到头来只会生气,生气时往往把碗筷扔出窗户。贫病气交加,便借酒浇愁,又以鸦片阵止痛,如此一来,更加穷困潦倒,因此只好押田借债度日,最后早早撒手人寰。自此,鲁迅家也便“从小康走向了没落”。
人生在世,富裕是一种资本,贫穷也是一种资本,由富到贫、由甜到苦更是一种资本。
翰林梦的破灭或许是鲁迅作为一个书香子弟后来能够如此坚强的重要原因吧!
书香子弟
在鲁迅出生时,覆盆桥周家实在是一个名门望族,父亲是秀才,祖父又在京城做官,在古老的绍兴水乡,在狭长的昌坊口石板路边,在已经够显眼的乌黑的丝竹老台门上,高悬着祖父“钦点翰林”的蓝底金字横匾。出入于新老台门之间、往来于石板路上的少年鲁迅有意无意地享受着祖上的荣耀与光辉。
作为书香子弟的鲁迅,从小就在祖父和父亲的严加督导下读书学习。虽然,与远在京城的祖父极难见面,但祖父无疑是少年鲁迅心中的偶像。祖父字震生,鲁迅自取号曰:“震孙”。父亲读了一辈子书,鲁迅从少年到青年也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或许是因为长子,或许是希望儿子早日成材,父亲对他的要求是相当严厉的,严厉到鲁迅中年之后,还时时疑惑父亲何以在他小时侯正高高兴兴要跟母亲去赶集前的刹那间捉住他,并要他笔直地站在面前,指定一段文字让他背,背不出还不准走。他不明白,父亲何以偏偏在那个时候要他背书。当然,我也不明白。
祖父的要求更加严厉,甚至有点求全责备,他对长孙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儿子的要求,难道是周福清看准了鲁迅将来将会在文学上大有成就故而对他严加管教?介孚公潘姨太太所生的小儿子凤升与鲁迅年龄相仿,他们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的时候,鲁迅考了第二,小叔父考了倒数第二,祖父却批评鲁迅不用功,说若肯用功,本可以考第一;相反,说他的小儿子却尚肯用功,若不肯用功是考倒数第一的。
后来鲁迅到三味书屋去读私塾,由于家教的原因,他的读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并不死记硬背,而是熟读深思,注重理解和掌握。他曾自制一张书签,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就把书签夹在书页里,每读完一边,就盖掉一个字,几次读完,他就能熟练地将它背出来。其他学生纷纷以鲁迅为榜样,都做了“读书三到”的书签。塾师寿镜吾更是对他赞赏有加,后来还成为忘年交,时有书信往来。
正是缘于这样的家学氛围,从家塾到绍兴城里最有名的私塾三味书屋,一个翰林的长孙,一个书香人家的子弟应读的书他都读了。家学的渊源,构成了鲁迅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并成为他后来反思中国正统封建文化的雄厚基础,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而且他还说:“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
书香人家对子弟的教育,除了读书,还有做人。这从鲁迅手抄的祖父的家训中就可以看出来。祖父郑重地提出人要有恒心、恒业、恒产、恒善,因此他的家训名之曰:《恒训》。
从家庭教育,家乡先贤,以及传统文化中,鲁迅无疑获得了关于人生学养,关于修身立志,关于人格道德的丰富营养。自强不息、进取创业、崇高气节、忧国忧民成了鲁迅毕身的精神动力和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3 收起 理由
怀仁布衣 +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0 18: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见新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0 18: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日,读了部分赣榆县历史,战争年代好多与赣榆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0 18: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错,是赣榆县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0 18: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啥发不出俩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8: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睿明 发表于 2011-7-20 18:09
前几日,读了部分赣榆县历史,战争年代好多与赣榆有关。

可以把那段历史记忆下来,供大家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0 21: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翁氏的顿首二字太传神。{: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08: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赣榆县志卷三人物载:周字京

1.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3 收起 理由
选青书院 +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1 11: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香门第
一个古老的家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1 12: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字京先生的字画现在赣榆人家里还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1 13: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口老乡 发表于 2011-7-21 12:35
周字京先生的字画现在赣榆人家里还有。

很值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09: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字京先生的后人现在上海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2 22: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字京先生的字画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2 22: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翁同龢给子京的书札是精品,收藏价值非常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4: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鼎霖的儿子,许廷琛,名,潜,号,亦飞。好搜集字帖,专心临摹,乐此不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09: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青口周子京与翁同龢的莫逆之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8 07:26 , Processed in 0.1629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