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755|回复: 0

[海湾拾贝] 海边记事五十一:过跳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1 14: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苍梧晚报》总编辑:王绪年

在海边和盐场,有个人们司空见惯的交通设施,这就是跳(此字应为竹头,下面的左边为舟,右边为兆,现已被请出字典)。

跳,小于桥,有点像独木桥。在必须通行的河两岸对直处,各用石头或木头建对跳墩,在上面搭块一尺多宽,几米长的木板。为便于行船,跳板的一头帮上石头,用铁螺丝固定在跳墩上,来船了就将跳磨下去,船走了再磨上来。

有人说,跳在海边和盐场,能闻到千年前的味道,它出现的具体年代从未有人考证。老辈们讲,有了八卦滩就有了跳。而八卦滩就有年代了,据说在宋朝已经有了八卦滩的雏形。再说这跳字,古字比竹子头、左舟右兆还复杂,后来几乎用不上,干脆被请出了字典,现在的电脑打字无论用什么打法都打不出这个字,可见这跳的悠久和特殊。如果说前些年才改革的盐税,是经济领域的活化石,这跳也能称得上是老古懂了。

盐场最大特点是沟河纵横,水网遍布,水系发达。可盐工们没有船,出行全靠各种跳连接。比如我们住在老圩时,都是八卦滩,就像现在农村的自然村,不规则且沟河多。我家住的是小朱圩,后边是海,有两道河,要下海,夏天还好,可以随时从河中淌过去。到了冬天全靠跳,要绕上好几里路。去板桥街买东西就麻烦了,要过五六道跳,有一道过不去都不成。空身人还好点,要是骑自行车,推独轮车,挑着东西,没有高技术是实难通过的。车子掉到河里,煤粮泡上河水,那可是经常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带新娘,他们用独轮车推着新娘,风俗是新娘没到家脚不能落地,到了过跳,别人不能背,只能由新郎背,而恰巧新郎不大会过跳,结果新郎硬着头皮背新娘,走到跳中间,两人一紧张,双双落人河中,幸亏河岸人多及时救起。打那以后,盐场人带新娘过跳就改了老习惯。

七十年代初,盐场对盐滩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造,将八卦滩改成对口滩。就是新挖又宽又深的运盐河,在河两边新建横平竖直的新盐池。盐工居住的地方,也是在河对岸,以生产组为单位,新建瓦房,在居住区的河两岸装上跳。跳比圩子时有了较大改进,可以活动,跳板厚了一些,宽了许多,还有了专人看管。这样,跳在河上你尽管走,不在河上,喊一声就有人将跳磨上。

跳改不改,对盐工意思不大。因为盐工在平时走跳太多。在把盐堆成大廪时,他们都是挑着盐通过跳板爬高送盐。以往拉水船到了家门口,他们也是通过跳板挑着水上下船。干这些活,没有走跳的技术是要吃苦头的,对河上的跳他们早就习以为常。而对于刚到盐场工作的人们,学习过跳是必修课。就是学会了,也不见得就是全天候,刮风雨雪天,那才见真工夫。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我在圩下做代课教师。一个学校,一二三年级在河西,四五六和初中部在河东。平时老师们都要护送学生过跳,到了阴雨天,先在跳上铺上草灰,再一个一个将学生搀过跳。连续多年,学生没出什么问题,倒是有个老师出了问题。他是外地人,没见过盐场这么艰苦,更没过过跳。一次我们送完学生,他自己一滑掉进了河里。从那以后,每到雨雪天,他顾不得体面,只好爬着过跳。

跳难过有时又是好事。到了晚上,将跳磨下,外边偷盐的人就进不来,产盐区就成了安全地。还是六几年,海边防特务特别严,大凡生人来到圩子都要盘问一番。一天早上,有个卖铜盆铜勺的人叫卖一会,就鬼鬼祟祟的到盐廪旁边。大家一看,觉得像特务,就喊上几人去逮。实际卖铜盆人只是顺便抓了些盐放到包里,也许是做贼心虚,看有人喊,撒腿就跑。跑着跑着,跑到河边过跳,他没了主意,只好说明来意。

随着时代的进步,跳和那个古老的字,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盐场已很难见到跳了。不过它在人们的心中,它的历史作用,一时两时还难以摸去。前几天,听金桥盐业公司顾总讲,他们正在考虑建立淮盐保护区或旅游区,八卦滩,跳,风车等虽然没什么用,却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让进入现代文明的人们,再见证曾为盐场作过重大贡献的历史和生产工具。我想,这是个好主意,海堤、湿地、古老和现代产盐工具,一定能勾成盐场旅游的辉煌明天。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8 23:45 , Processed in 0.0984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