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526|回复: 2

[榆城名流] 赣榆奇人张方举:用刀锋行走的人(曾是赣榆县纺织厂下岗职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7 15: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刀锋行走的人———记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青年篆刻家张方举
作者:吴鋘 福中 代桂  发布时间:2010-08-17   信息来源:今日赣榆    

小城刀客

  冰冰凉凉的石头,锋锋利利的刻刀,薄薄厚厚的宣纸,他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几十把刻刀秃了又磨,磨了又秃,在印章的乾坤里进进出出,最终凭着锲而不舍的毅力,水滴石穿的恒心,在方寸之间做足了文章。于是,同道对他的篆刻艺术好评如潮,各类奖杯、证书如期而至。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曾经的县印刷厂下岗工人,用刻刀在石头上玩出了石破天惊,国内书法篆刻界名家大师慧眼识珠,评价奇高。中国当代著名篆刻大师韩天衡评价他:刻的好,路子不错,可以继续走下去;著名篆刻大师石开评价他:对图式敏感,字法上有新意,方举有戏;当代篆刻名家陈国斌评价他:线条刻划讲究,点、三角、圆运用得当,空间变化多,构成有新意。这不是简单的评价,这是当代国内最有水平的篆刻大师级的点评,这是他近三十年来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达到的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度。

  他,就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著名篆刻家张方举。

  张方举自学成才,从一个书法爱好者到一个佳作连连的篆刻家,辛酸甘苦外行人难以知晓,他从1988年在《中国青少年书法》杂志上发表第一幅篆刻作品开始,到2007年建国60年“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上,他的篆刻作品获得19名评委全票通过,走上了中国篆刻艺术的高峰。

  张方举的篆刻作品连连获得国内外各级篆刻大奖:江苏省第三届青年篆刻展获提名奖、江苏省第四届青年篆刻展获最高奖、江苏省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篆刻最高奖,作品先后走进新世纪江苏省书法篆刻精品展、书法导报2006年国际书法篆刻年展、“岳安杯”国际书法篆刻年展、西冷印社中国印大展、西泠印社第五、六届全国篆刻评展、“羲之杯”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篆刻展、兰亭奖“安美杯”全国书法篆刻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等20余次;多幅篆刻作品被日本、韩国书法篆刻爱好者收藏。

  走进青口镇东关路86号方举篆刻艺术工作室,10多平方米的室内,映入眼帘的到处是石头、印章、书画作品,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人陡然感觉些许艺术的味道。张方举坐在那里一手握着刻刀,一手握着石头,一刀一式,气定神闲,沉醉于自己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孜孜以求……这真是一个用刀锋行走的人。


初涉篆刻之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小喜欢书法的张方举看到篆刻匠人在砖石自如写字,从书上读到篆刻家都有在秦砖汉瓦上篆刻金文的偏好,使他对篆刻有了一个基本概念,也为他以后的苦乐人生埋下了伏笔。

  1981年,由于家庭的拮据,成绩优异的张方举无奈放弃了高中学习,成为县纺织厂的一名工人,那年他还不足16岁。时间不长,开始那种喜悦便被隆隆不息的机器声所淹没,苦恼中,回到宿舍张方举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并渐渐能沉入进去一练就是好长时间。

  爱好书法为张方举迎来了一次机会。1985年,张方举被县印刷厂调去做了一名刻字工,对那些因长年磨损而缺胳膊少腿的方块字进行修修补补,对那些冷不丁冒出来的孤僻生份的字体进行“拾遗补缺”的堵漏。虽然是工艺性的工作,但在也有一手篆刻私章技艺的师傅指点下,使张方举对这一与篆刻有相似之处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师徒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切磋篆刻,几年下来,让张方举的篆刻技艺大长。一方斗室,成了张方举研习篆刻的最佳去处,没有打扰,没有时间限制,每每有满意的作品出手时,张方举都会露出久违的笑容。

  1986年,张方举得知上海举办首期篆刻函授班,他毫不犹疑地参加了学习,从此使张方举真正走进了篆刻大门。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中国青少年书法》杂志刊登张方举一枚“天地一沙鸥”较大篆刻作品,更让张方举信心大增,并决心在篆刻之路上走下去。


饱尝艺术之苦


  1992年,张方举下岗,举家来到市区,租房开了一家小店。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张方举依然没有放弃对书法篆刻的追求,三尺柜台是他的画案,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依然耕石不辍。当他站在连云港的摩崖石刻旁,那些零碎的圆,辐射状的线条,日月星辰的星像图,以及东方远古的神秘色彩,那种斧凿刀刻而体现出来的粗旷悲凉,给了决心以篆刻开启生活之门的张方举很大的震-爱赣榆-惊和冲击。正是连云港的摩崖石刻,让他从人生低谷一步一步走向篆刻艺术的高峰。也就是从这时起,张方举这个下岗工人,在人声嘈杂的叫卖声里和三更灯火的耕石中,对自己进行了重新的再认识,酝酿着一个新的石破天惊。

  1999年,张方举回到了县城,在自家的一间小屋里开了个“东方美术装潢店”。当时整个县城的装潢部也就两三家,再加上电脑刻字的紧缺,给了张方举大展身手的机会,每天都忙得昏天黑地,镀字机昼夜不停地响着,每天的活计多得忙不过来。稍有空闲,他就用挣下的钱携伴去外省观摩交友,拜师学艺。对金石之爱,让他在繁忙生计和生活所迫之际还能悟出篆刻乐趣,2004年3月的一天夜晚,他灵感顿发,在方寸之间刻下 “累米盐”。有篆刻高手曾试图对这个“累”字进行重新布置和改动,但无论怎么高明的大家最终都选择了放弃。可见,这个“累”字凝结了作者苦心经营的突破和永不放弃的困守,也是作者对文化知识日积月累的厚积薄发。他的妻子也从这方印中读出了男人的内心世界,她毫不犹豫拿出积攒的钱,为张方举购置石头、印章、宣纸,邮购报纸、杂志,包揽下了所有的活计,让张方举能腾出身手在金石之间钻研。

  2007年盛夏,张方举以一组独具匠心的金文印章《累米盐》、《年年花相似》等四幅作品在建国60年“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上,获得19名评委全票通过,成为150名篆刻界高手中前三名全票通过之首,此次大展代表着建国60年来的中国篆刻艺术界的最高艺术水平、最大展览规模、最高布展档次。这是一次全国刀客的颤峰对决,凭着真杀实砍的功力,一时张方举名冠国内篆刻界。正如一位篆刻名家所评那样:生涩斑驳的线条,凝聚着张力,舞动着风神,融入了太多的苦心,一个“累”字幻化成三张写满愁绪的面孔,却又分明是在直面惨淡的乐观。


追求永无止境


  2007年秋,张方举抛开繁忙的生意,做出了惊人之举,报名参加中国篆刻院的篆刻研究生班,亲耳聆听篆刻界韩天衡、石开等大家面对面的教授。张方举这次是抱定检验自我和突破困惑的信念出门了。

  为了获得篆刻艺术的真谛,张方举豁出去了,拼命地听、记、悟,追求刀刀见个性的那种创新。这时的张方举在技法上更加娴熟,正如篆刻名家徐正廉所言:方举其印多有动人之处。同行对他的评价是:虽然很难雅俗共赏,但绝对有古典灵气,更具前卫景象。
  无论怎么说,怎么谈,怎么评,张方举从不讳言,自当勉励,刻印的作派一如既往。一个词反复刻了许多次,一大堆石头刻完了感觉还是大同小异就愁眉不展。张方举打印泥总是蘸得薄薄的,盖出的效果总是淡淡的、虚虚的,他磨、削、蚀、凿,种种手段样样俱全。他常说,篆刻与书画一样,水准高低全在选境。通自然之理,悟篆刻之音,崇尚写意,致力心境营造。近年所作多以古玺形式出之,同时参悟古陶、青铜文饰,上古岩画,古陶线质的率意,青铜文饰的醇厚,上古岩画的苍茫稚拙,皆取为我用,以益我心中之境。
  在京城学习的日子里,张方举遍采名家之长,精心琢磨。芦沟桥上108个形态各异的狮子石雕前,留下了张方举数不清的脚印;“5.12”汶川地震,张方举和研究生班的同学们在第一时间,夜以继日地制印,以拍卖的形式向汶川的同胞捐款。时至今日,张方举还清楚记得那方“大难有大爱”的印章,带着他的体温摆在最为显要的位置。

  2010年,“东方美术装潢部”换成了“方举篆刻艺术工作室”。屋还是那屋,人还是那人,但室内的氛围却有了纯艺术的味道,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高朋满座中全是书画篆刻高人,一句话陋室不陋。张方举这个从下岗工人到篆刻家的美丽转身,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圈里人最为清楚。在书画界有一条广为人知的定论:10年出一个画家,20年出一个书法家,30年里才出一个篆刻家。年过45岁的张方举,正是按照这个逻辑走出了“大漠苍茫”的人生轨迹。

  深得家乡这方水土养育的张方举为人厚道,儒雅内敛,执着求道,所作之印,寓巧于拙,古穆而清新,字法奇妙,形古而意新,完全得益于将军崖石刻符号的潜移默化。印友评论说:方举的印风兼具独有的情感意趣和个性的视觉语言,他在抽象的点、线、圆、面的组合当中,凸显出原古刻符的玄秘神韵和现代文化的精神意象,是一种通后的感悟,一种抽象的意象。应该说,张方举的篆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张方举在篆刻艺术的方寸之间,从没有放弃追求完美。他积淀着金石篆刻的灵气,酝酿出人品的厚道。张方举坚信:一把刀在粗粝的社会底层磨得锋利,石头就会开花!这就是用刀锋行走的张方举。
发表于 2010-8-18 20: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太懂,路过占个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20: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塔山城前有个残疾人印章刻的也不错,还是二十多年前同学找他帮俺刻的,至今也没见过这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8 16:01 , Processed in 0.1623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