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468|回复: 0

[赣风榆俗] 赣榆锣鼓之二 赣榆鱼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9 17: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赣榆锣鼓之二 赣榆鱼鼓


     渔鼓的渊源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八仙”过海归来时,忽见一条金色鳌鱼在海上兴风作浪,浪花溅湿了汉钟离的衣服。汉钟离非常恼怒,于是拔剑斩了鳌鱼,并抽出鱼骨,蒙上鱼皮,制成了一种管状乐器,取名叫渔鼓。后来王母娘娘寿诞开蟠桃会,“八仙”共赴天庭为王母娘娘祝寿。韩湘子吹玉箫,吕洞宾击云板(简板),汉钟离拍渔鼓而歌。

    据了解,鱼鼓筒过去是用劈开的竹子制作而成,长1.1米,筒口以前是用鱼鳔做蒙子,故称鱼鼓,筒子外面用蓝布条包裹,起装饰和密封的作用,现在鱼鼓筒一般用塑料筒,不仅密封好,而且轻便,筒口蒙子用猪、羊的护心膜,既有柔韧性,声音又清脆洪亮。

       鱼鼓是由老师口传身教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单人行艺,可站可坐,分紧板、慢板、哭板、普板等几种板眼。道具简单,由吊板、鱼鼓、简板组成,表演时,击打吊板开场,右臂抱着鱼鼓筒,左手拿简板,摇动手腕,使简板上下相击,右手并拢的三指击鱼鼓筒皮膜,发出“嘭嘭”的响声,口中唱白兼用,腔调清越,时而高亢,时而沉郁。鱼鼓抑扬顿挫、起伏较大,说白颇具特殊韵味,并富有风趣、诙谐、幽默的特色,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

      赣榆渔鼓,源自道情,是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迄今在赣榆流传已经四百多年。约在十六世纪时道情传入江苏赣榆,受赣榆方言和地方音乐影响,艺人在演唱中完全使用地方方言,并加入地方音乐,使赣榆渔鼓在语言和音乐上与其他地方的渔鼓或道情有了很大的区别,艺人将其称为“赣榆渔鼓”。于是,赣榆渔鼓成为具有赣榆特色的地方曲种。

      遗憾的是,赣榆历史文献中却无记载赣榆渔鼓的片言只字,赣榆渔鼓的史料仅限于代代渔鼓艺人们的口耳相传。

       在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中,他们也被渐渐地被淡忘。明代有名的赣榆渔鼓艺人今已不知道名姓;清朝也仅有一绰号为“大叫驴”的渔鼓艺人尚留艺名,但其真实姓名已无从查考。建国前后,有陈洪香、左家兴(绰号“小叫驴”,“大叫驴”之徒孙,文革时弃艺北迁山东莒县)。

       生于1933年的陈洪香,班庄镇陈闫村人,赣榆土生土长的著名渔鼓艺人,堪称赣榆渔鼓界的一代宗师。逝世于2000年,享年67岁。
      陈洪香曾收黑林康邑庄的董淑欣和自己的女儿陈令秀为徒。在85年连云港市曲艺调演中,19岁的陈秀梅(城头镇大沟头村)作为赣榆渔鼓演唱史上的第一位女艺人参加了比赛,获得优秀表演奖;陈洪香的师弟王维甫(城头镇大河东村)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三等奖。遗憾的是董淑欣早已不在演唱渔鼓,陈令秀出嫁后,则弃艺经商了。

     赣榆渔鼓在历经近四百年的辉煌后,现在仅存几个民间艺人或已改行,或因年事已高多年不再演唱,赣榆渔鼓濒临失传了。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8 15:46 , Processed in 0.0844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