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2501|回复: 8

[岁月留痕] 《走进赣榆》之三苦难的咸丰十一年(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7 12: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赣榆》之三苦难的咸丰十一年(2)


      咸丰二年,三月初七,赣榆地震,就在老百姓水深火热的时候呢又发生海州的陈玉标的幅军起义。

     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海州盐贩陈玉标在捻军的影响下聚众千余人起义,四月从莒州入碑廓一带。起义队伍在陈玉标的率领下退到赣榆的欢墩埠,清军参将郝上庠率军包围,陈玉标想东逃青口不成,就在欢墩埠逃亡山东山里,结果不得而知,义军失败。

     咸丰三年七月初一周维塽出生在青口,这个人以及他的儿子周小余都是以后青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许鼎霖,字,掘煦,清咸丰七年(1857年)出生于赣榆县青口镇,是许恩普的第六个儿子。这个人以后把许家推上历史的顶峰。

       到咸丰九年,县长换成高凤清,广东潮阳人;

       到咸丰十年,知县换成玉亮,旗人。

          咸丰十年,周曰森已进入了而立之年了,十年的政坛磨练,也日日成熟了许多,但也忧愁了许多,县长都换了三岔了,自己能在青口站住脚跟,这和青口的大户支持是分不开的。

       这个时候的青口已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了,二道街店铺林立,商贾如云,在青口的油行最多,11家油行中周家的“统益”、 “福盛”等字号,就占了8家,另外周家的猪行,血料行,许家的油行,酒坊开的比以前更大了;牌坊街北面大部分都是蒋家的,蒋家的槽坊淌出的酒也很出名,蒋家买了货船开了货运商行;汪家"恒吉泰"运输公司也开张了,负责从青口到上海的货运,赚了钱,在青口又开了"汪鸿泰"木行,汪家面行;苏家的"苏兴泰"酱园,“瑞昌永”酱园已经远销上海,佘家的鱼行,万家的鱼行,黄家的“黄丰泰”鱼行,都集中在东大鱼市,收购干货,腌制的咸鱼等运往上海,而收购鲜鱼的集中在小鱼市;收购此时的青口已经成为赣榆的经济中心,山西商人,徽州商人在青口建有会馆。本来青口是以海盐业发达,所以徽商,晋商都带着银子到青口来贩运盐,在那交通不发达,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他们掘了第一桶金,这些商人赚了钱,在青口盖了好多会馆,便于他们休闲居住。

      马上的第二个大机遇又来了,山东盛产大豆,花生,而当时老百姓吃的食用油不是豆油就是花生油,可没有现在的什么转基因调和油。上海那时就是国际大都市,食品用油在上海需求很大。

      据说从山东每天用马或驴拖运来的花生油如果一天不运走能淹没青口,可见量之大。从青口到下口那是车水马龙,马车,更多的是独轮小车推着油篓,鱼篓,酱篓等货物送到下口码头,装船运往上海。

     据清嘉庆《赣榆县志》载:“青口镇,东滨海,南至范家口,距城十二里,烟火万家,商贾辐辏。”又载:“赣邑青口镇为商贾辐辏之地,居民万家,东西迤逦六七里,皆夹河而居。”

       嘉庆年间都很红火了,咸丰年间,青口已成了前店后市的局面。青口成了货物的中转站,从而推动了海洋运输业的发展,几百年后的今天,竟然还有不看赣榆历史的所谓文人高叫什么打破赣榆有海无港的局面,纯属是不顾历史或不知历史的人。青口从嘉庆到民国,下口港承担了中国内地运往上海的油,饼类数量占全国的一半,约20万篓。怎么说赣榆没有港呢?

    话说多了转入正题。
     一个是产地,有大量的东西,一个是需方有大量的需求,在今天人人经商的年头,那可是个发大财的机遇。

       据咸丰《青州府志》卷23,物产记载,山东榨油业真正的大发展是在清中叶以后,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传统的大豆输出在此时转为以豆油、豆饼输出为主;同时随着花生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传统的榨油业增加了新的原料,果油很快成为大宗商品之一。光绪年间,豆油、花生油已取代麻油菜油成为榨油业的主要产品,其产量也相当可观。

      山东半岛的莱州府是山东榨油业最发达的地区,豆油、花生油都是大宗输出商品。如平度州,豆油"每年出售万篓,每篓百七八十斤,花生油称是。本境销者十之二三,出口者十之七八"。潍县、 高密所产亦为数不少。〔128〕鲁中山区沂州、泰安二府榨油业以花生油为主。光绪《费县志》记载,落花生"百年前仅有种者,今则连阡累陌,……取其仁打油,兴贩出"。肥城县"豆油、豆饼、花生果油皆为行销外境之大宗,每岁约进银万余两"。 新泰县"花生果油岁可收万斤"。这里地处山区,无水运之便,所产花生油、豆油多"由陆路用手车运至(江苏赣榆县)青口销售"。

        有人又说了,那山东的山西的豆油,豆饼的虽然多,非要走青口运出去啊?山东也是沿海省份啊,他们可以走山东运到上海的。

       看客,别急,让我慢慢讲来。


     范金民《清代前期淮安关税收的盈绌原由》考证,清廷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废除海禁,雍正十一年(1733),管理浒墅关的苏州织造海望以海防的名义要求“咨请东省豆船概令内河行走,赴浒墅完税”,江苏巡抚饬令布政司查详。布政司衙认为:“查雍正七年奉准部议,海关豆税,每石一例收税四分,系浒关奏请之案,则山东豆货历由海运赴关,是以请照题定之例,江省豆船概禁对渡,山东豆船或由内河或由海运,应任从客便,听其赴关完税。……查东省所产豆货,向来贩运江省,为民食所资,海关例有豆税,如概禁渡海,悉令从内河行走,则不在海关投税,即在浒关,彼绌此盈,于国课仍属无损。

       刘河港每年进出的豆石船约为一二千只(嘉庆三年十月到十二月三个月中仅停泊刘河和违例越泊上海的赣榆县豆船就多达275只),可知交易的豆粮达四五百万石。这种交易的繁盛局面直到嘉庆十三年豆船获准改泊上海后才结束[6]。刘河市场上如此兴盛的豆石交易,正是由苏北豆石南下造就的。

        青口和刘河之间苏北与苏南的这种对渡贸易,官府允许的范围只是沿海的赣榆一县所产豆石可由青口直接对渡到刘河口输入江南,而其他广袤地区的商品仍应由运河南下,到淮安关纳税

唯赣榆一属,三面环山,一面距海,中无内河,于乾隆五年经总督郝公奏明,准该县豆石由青口出海,对渡刘河,赴上海关纳税。


           到这估计大家都看明白了,就说先是康熙前得禁海,后开禁了,在就了先期的海运发展,接着清政府开收税,那收税的名目是繁多的,先是禁海,山东的货需要向南运输从内河走,大家都知道海运或河运比陆地运输要便宜。而此时清政府仅准许青口的货运可以走海上直接发上海,那是叫垄断啊,独家生意还不好做吗?

         清  唐仲冕《嘉庆海州志》载:"青口,治东十五里。顺治十四年,禁船入海,康熙二十一年禁开,五十七年复禁,雍正三年再开,七年复禁。不禁采捕,惟商船不得通行。乾隆五年,题准装豆入浏河。由是造船编号,由秦山东出鹰游门,顺流扬帆,收浏河口,与苏、杭相通,稍为便利矣。宋家口、唐生口、范家口、小河口、东关口。兴庄口,多盐池,灶民杂居。刘家口、林子铺口。朱蓬口,鱼虾之利,此口为最。北走沂、郯,西极晋、豫,南贩江、浙,春时,水陆舟车络绎不绝。响十口,其地扣之有声者十里,去荻水口五里。荻水口,治北七十里,与山东安东卫接壤,旧设巡检司,今移驻青口。滨海各口,自青口而外,以朱蓬口为盛。"

《安吴四种》(清嘉庆包世臣著)卷二十七载:"海州三属,集镇百数,商贩贸易,以青口镇为最大,海沭各镇所用布匹、纸张,皆由青口转贩。"民国王佐良《赣榆县续志》载:"道光以来……吴、越、燕、齐之海舶,麇集于青口。"清末,青口有商号二百四十多家,有大小渔船三百多艘。青口港年出口豆饼十八万担、豆油二十万篓(每篓约二百斤)、生猪五万头。出口豆油量仅次于牛庄(今营口市),居全国各港口第二位。民国初年教科书上有:"牛庄出口的油销及全国,青口出口的油仅次于牛庄。"当时有"北有牛庄,南有青口"之说。


         青口的运输业,带动各个商家字号的繁荣昌盛,从青口运走油料,豆料,咸鱼等,再从上海带来洋货,是两头赚钱。
老百姓手里有钱了,政府腰包也鼓了起来,富裕了,你不说,大家都看着呢,

        一大早,周曰森在二道街路旁的小吃上要了个煎饼,2根油条,一碗薄粉,一碗咸糊涂,熟悉的他的小吃铺主人特意把那两根油条炸脆些,他便坐在那开吃,凉粉中的辣椒今天放的分量也足,吃的他脑门冒汗,喝着糊涂,嘴里刺溜刺溜的,遇到熟悉的不时的打着照虎,“吃了吗?”回答“麦”。

      吃过早点,他抹了把脑门上的汗,朝桌上扔下2个大板,便挤出吃饭的人群,在中宝大街向北溜达,边走边在想着心事,昨天接到在京城刑部做官的侄儿的来信,说天平天国的部队在向北推进,快到沭阳了。唉,天平天国,怎么就不太平呢?特别是捻军的一只部队都快到海州了,州县也开了好几次会议,三令五申地“督饬绅民筑圩、办团,青口也办了民团,周曰森自任团练局局长,可这几个人怎可防守住青口呢?个别有钱人都在想着逃难,人心不稳啊,看着大街两旁的整齐的房屋和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此时的周曰森更加忧心忡忡了。

(没完,待续)

附注:部分内容来自
1、        嘉靖海州州志
2、        康熙《赣榆县志》
3、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4、        嘉庆《赣榆县志续志》
5、        光绪《赣榆县志》
6、        民国《赣榆县志续志》
7、        97年版《赣榆县志》
8、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集(山东显赫家族)
9、        青口咸丰《周氏族谱》、民国《周氏族谱》
10、        沭阳六修的《周氏族谱》
11、        匡氏宗谱研究
12、        仲氏家谱
13、        南京大学中文系关于清史的研究,
14、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9辑,第444页,雍正五年十二月四日年希尧奏,
15、        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清代前期淮安关税收的盈绌原由》
16、     清史《人物列传》
17、    嘉庆《禹城县志》卷5,食货志;
18、    民国《陵县志》卷4, 流寓传
19、    许 檀的论文《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20、    日照志
21、     咸丰《青州府志》卷23,物产
22、     赣榆论坛部分坛友文章




该贴已经同步到 周东的微博

评分

参与人数 3小鱼 +16 收起 理由
皮卡 + 3 期待下文
醉听松涛 + 6 精品文章
伊人李彧 + 7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4-7 13: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3: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拜读很感兴趣,楼主整理这些非常不简单。很钦佩!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9: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口港年出口豆饼十八万担、豆油二十万篓(每篓约二百斤)、生猪五万头。出口豆油量仅次于牛庄(今营口市),居全国各港口第二位。民国初年教科书上有:"牛庄出口的油销及全国,青口出口的油仅次于牛庄。"当时有"北有牛庄,南有青口"之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8 13: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曰森可是个人物哦,期待下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16: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周曰森同期的还有 许恩普,王得胜,周维熙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09: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清嘉庆《赣榆县志》载:“青口镇,东滨海,南至范家口,距城十二里,烟火万家,商贾辐辏。”又载:“赣邑青口镇为商贾辐辏之地,居民万家,东西迤逦六七里,皆夹河而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0: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口港年出口豆饼十八万担、豆油二十万篓(每篓约二百斤)、生猪五万头。出口豆油量仅次于牛庄(今营口市),居全国各港口第二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19: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苦难的咸丰十一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8 03:27 , Processed in 0.0892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