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890|回复: 34

[榆城名流] 对李东藩迁入江苏赣榆时间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5 12:55: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李东藩迁入江苏赣榆时间初考
李亮
我始迁祖东藩公迁入江苏赣榆的时间应该是南宋末年至元初年。而不是元季年迁入。谓何说是南宋末年至元初年迁入江苏赣榆?
经过查阅了大量的各个年代不同版本的家谱和对东藩公的墓志铭上的文字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和考证。
其一、在始迁祖东藩公墓志铭上记载非常清楚。充分的显示了迁入赣榆的时间,不是在元季年迁入。如:公,陇西人也。元季葬於兹。二世七支鹹附葬於前,某墓為某祖不可考。其西有指揮公墓。傳謂有亨公遷於遼。指揮奉亨公後成梁公命,自遼來祭。歿,遂葬雲。说明了在元季年东藩公墓就葬在此地。证明了东藩公不是在元季年迁入,时间还要早。
其二依据李庆永先生提供同治八年《李氏六支六门门谱》。上面记载了东藩公于宋末元初避红巾乱,而迁入江苏赣榆林头村。查阅了历史上所有的爆发农民大起义。以红巾为标志,号红巾军,就出现了二次,一次是在元末爆发了推翻元朝政权的农民大起义。是在刘福通领导爆发红巾军大起义。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次。另一次在南宋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在山西晋城、长治爆发了农民抗金大起义。河东忠义民兵以红巾为标志,号红巾军。说明了东藩公于南宋末年至元初年迁入江苏赣榆
其三、查阅了东张夏庄五支的古卷谱,发现了始迁祖东藩公是在南宋末年至元初年迁入江苏赣榆。大约在1280年前后,这个时间的确定是根据李氏卷谱记载的“顺治七年”,南兰惕庵道人秦之监给李氏家谱题字“历元明至今三百六十年多矣,新朝又七年。”。也是说明了东藩公于南宋末年至元初年迁入江苏赣榆。
其四、依据王铜起先生提供<王氏家谱>中记载了王士宁的祖父载生于南宋端平二年(1236年丙申)卒于延祐初年(1314年甲寅)。延祐三年(1316年丙辰)王士宁举孝子,入忠义祠,登邑志。妻唐氏,生子四,女一适张夏庄李三公,官印亨,世袭辽东指挥,生三子维藩等。李亨是王士宁的女婿。李亨与东藩公的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王氏家谱>记载:载与李亨的之间关系是四世。记载李亨是东张夏庄人。也就说李亨与东藩公的应该在四世至六世之间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东藩公应该是在南宋初期的出世或者还要早。证明了东藩公的应该和王士宁的祖父载应该在同一个时期迁入江苏赣榆。
综合上述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考证。充分的说明了我始迁祖东藩公迁入江苏赣榆的时间应该在1258年---1278年之间,就是在这二十年内迁入江苏赣榆。而不是元季年迁入。
游客  发表于 2015-5-10 19:45:20
明初徒居日照之移民中,山西洪洞仅排第二位,多数来自“江苏东海”。  2012-01-24 15:39:4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小 订阅
         
用微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客户端
明初徒居日照之移民中,山西洪洞仅排第二位,多数来自“江苏东海”。
《辞海》注:

东海:……③郡名。(1)秦置。楚、汉之际也称郯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沂市、费县、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州市以东和江苏宿迁市、灌南以北地区。东汉以后缩小。南朝齐移治涟口(今涟水),并改北东海郡。东魏武定七年(549)改海西郡。(2)东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今常熟市)北境侨置。永和中移治京口(今镇江市),南朝宋改南东海郡。梁改为南兰陵郡,陈复为东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废。(3)东魏武定七年改北海郡置。治安流(今连云港市东南)。辖境相当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隋开皇废。(4)隋大业初改海州置。治朐山(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辖境相当今江苏东海、沭阳、涟水以东,淮水以北地区。唐初改海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海州为东海郡。

④县名。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西部,邻接山东省,陇海铁路横贯。县人民政府驻牛山镇。秦朐县地,南朝宋分置东海县。元并入朐山县,明入海州。1912年改设东海县。

从以上“东海”内涵的沿革中可看出,明初自江苏迁徒日照移民的始迁地应为以今连云港市为中心的苏北一带。因不同家族之别,在其族谱或传说中,又有“东海”、“海东”、“海州”、“当路村”的泛指、特指四说之分。

“东海”:

《日照马氏家乘》记:

始祖母番氏,原藉山西洪洞县,元至正年间(1341),适海州东海县,明洪武年间,携三子来日照涛洛(雒)东滩居焉,因名马家灶,后改名马家村。

滕兆宁先生在网上发帖:

日照滕姓是明洪武年间从江苏东海(今连云港一带)迁来,之前的家谱我未能考究到,之后比较详细。我们这里的辈份是:培、以、肇、怀、熙、修、佩、继、瑞、既、敦、元、履、始、善、乃、其、昌。日照一支有大分支到登海(胶东半岛一带)……往上考我估计应出自无锡滕氏。

“海东”:

“东海”当然也有的记为“海东”,这也许是记误或者说就是也称“海东”;例如日照的《海曲焦氏族谱》称“始祖于元朝末年自海东杏黄村迁来照邑”。临沭《英氏宗谱》:“原籍海东当路村,今海州灌云县。大明洪武年倭寇扰乱沿海各处,逃难来山东省郯城县东北”。《英氏始迁祖碑记》:“明中叶倭寇横扰沿海,居民悉令内徙,英氏之始迁祖自海东携家避地,爰宅与此。”三是“红蝇赶散”。或“洪军赶散”。据山东沂水县提供的四五十种家谱记载,洪武初年由海州迁至沂水的几十家,都是因“红蝇赶散”。山东沂水县衢庄《胡氏家谱》记载:“原籍海东黄泥岭,明洪武‘洪军赶散’,居兰山第一峪。”沂水县夏庄《高氏家谱》记载:“我高氏始祖海东野鹊窝(可能是黄窝)人也。前明之初避洪军迁居夏庄。”。

“海州”:

《日照丁氏家乘》记:

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丁顺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以避乱从海州迁日照,定居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

夏勇先生在网上发帖:

吾夏氏支族原籍苏州阊门,元末明初迁徙至海州南乡港河镇陡沟街(今苏北)。当年环祖至能祖时旧有宗谱。因屡遭变迁,谱牒失传。后明季叠年蝗旱,苛政日烦,族人四散离居。元末明初兄弟四人来此照邑。一祖居于城南夏家村,适他所者,有二祖失传其地,丛枝叶繁衍,无由考订,惟我始祖居于夏家岭。

《管氏祖谱》“山后始祖莹碑誌”记:

始祖自明初,由海州徙莒,距今已五百余年矣。

房氏祖谱记:明洪武二年(1369),房氏始祖由海州迁今五莲县街头镇房家沟村。

“当路”:

《草涧刘氏族谱》序言称:

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久矣……委因元社将废,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鹊窝。

莒北小河王《王氏族谱》跋载:

先世世居海州云台山下当路村,于明洪武二年迁至诸城南乡七老岭,兄弟七人自此分手。

《刘氏始修家乘序》(东关刘)记:

吾始祖兄弟三人,世居东海当路村。明永乐间……吾祖来照相地于丝山之阳而立村,因名刘家村。今其庵犹为刘家庵,其明证也。

《重修莒志》载:

莒州十区臧家庄臧氏,原籍江苏省东海县当路村,始迁祖胤祚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迁至莒县黑坊口,四世成儒迁居臧家庄,分三支,今传至十七世。

实际上,“东海”、“海州”、“当路”或“荡芦”、“当芦”,亦包括诸姓族谱中的东海“云台十八村”,在明初大移民中,多数都只是浙西、苏州等南方“狭乡”之民北迁“宽乡”的一“集散地”或者说是“中转站”,只不过各家“歇脚”的地方不同而已。

这,从明初日照周边的移民史中亦可得以印证。

彭煜文、史星先生在《胶南移民考》中记:

明代……胶南的移民基本上都是……从山西洪洞、江苏海州等地迁来屯种的……据不完全统计,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有山西、江苏、安徽等九个省的移民相继进入胶南……从海州来的移民大部分是和山西移民一样由朝廷组织的,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躲避元末明初江苏猖獗的倭寇来到胶南。有53个村来自海州荡芦村,另外还有的来自南城、戴村、东坎庄、三槐堂、云台山、张水沟等村。
游客  发表于 2015-5-10 19:41:26
游客 183.206.83.x 发表于 2015-5-9 13:30
元时期来的,他就不可以带着儿子啊,非要到赣榆来生子?

    带了7个儿子从陇西一路经过2000多公里走到赣榆估计得走3、4年,问题是在战乱期间到处十村九空、荒无人烟他们一路吃啥?即使是开着汽车在战乱期间也是走不远的,估计沿途加油站那时也都停供、报废了。最大问题是他们好几千里从东倒西拖儿带女跑到赣榆为了啥?这里有粮食?这里有亲友?这里当时是繁华世界的大上海?一路经过那么多地方都不能生存只有赣榆这个地方能活命?这样一分析就发现他们一路奔波跑到这里是没有理由的。只能说明南宋至元朝期间,他们原住地离赣榆并不远。
    我大概研究了赣榆几只大姓发现,要么他们在宋朝时就是赣榆的原住民,要么是明初时大移民从山西、江南、海州一带官方强制迁移过来的,要么是随军队驻扎本地定居下来的,当然还有少数其他原因过来的。说是赣榆这个地方如何的好一致全国其他地方都跑到这里避难几乎不可能。
   请看有关文章:
元朝末年,蒙元统治者(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蒙元统治者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多次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以往在有关历史文献及有关记载里,明初大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是从山西移民到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从洪武到永乐十五年的近五十年中,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达数十万人。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江淮地区。在洪武年间的三十年中,江西移民人数达二百余万人。笔者最近偶然在《苏平仲集》里的记载看到,在大明洪武八年(1376年)、二十二年(1389),老平阳竟然也有100多人移民朱元璋家乡安徽凤阳,不胜为感,下面是简单的描述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
    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在元朝末年大战乱里几乎绝了人烟,在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以前,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回乡扫祭祖坟,所过州县,见百姓稀少,田野荒芜,建国后的第三年(1370)决定往这里移民垦荒。他对左丞相李善长说:“天下无田耕种村民尽多,于富庶处起取数十万于濠州乡村居住,给以耕牛谷种,使之开辟荒田,永为己业。”(刘辰《国初事迹》)他的方针包含三项内容,一是大量迁移;二是解决耕地问题,并给予迁民以土地所有权;三是在迁徙过程中及到目的地后给予经济援助。这一方针当年开始实行,将苏、松、嘉、湖、杭五府的无业民人4000余户迁到临濠,给资粮牛种,并宣布三年免征赋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把犯有笞刑以上罪的官吏发配到凤阳屯种,以此赎罪,一时间,这里人数多达万人(《明史·韩宜可传》)。明王朝建立后,又恰有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上疏提出“均衡人口”建议,于是他立即决定:强迁大量晋民及浙江、江南民人于中原各地,重点充实凤阳地区。重点开发朱元璋故乡凤阳地方。
游客  发表于 2015-4-18 12:21:20
  要把功夫放在学问上,不要放在嘴上。论据、论点靠自己发挥和靠想象是不可信的。
  
     我早就说过,自己家族人研究自己的家族是不准确的,对家族不光彩的地方主观上会有意无意的排斥,发现对家族添光的一点线索主观上会无限放大。连云港东海胡氏在北云台山其祖坟上发现一块古碑有胡海的字样,就一口认定其祖上就是明朝开国大将东川侯胡海,编了一些连想象带猜测、似是而非的证据到处宣传。实际上东川侯胡海的家乡、墓地、子女在明史和地方志上早已明确定性,但他们还是拼命编了一些证据要推翻历史记载来证明他们是对的,招来了社会上一片质疑之声。山东沿海有些胡姓,硬说他老祖是明朝大将胡大海,而正史上记录胡大海在明朝时已经绝后,受到质疑后他们又编出了是胡大海的义子之后。搞家族和历史研究的人如果是这样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他们研究的结论也是不准确的。这些人往往是自己先确定一个结论和观点,然后在拼命为这个观点寻找证据;而不是先发现一个证据,然后再从证据上合理的推出结论。他们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心胸不宽阔、虚荣心作怪。我倒是佩服清末状元张骞的严谨态度,在关于李成梁的问题上他发现证据不足后就主张不予记录以免误导后人落个“籍才异地”的笑话。
    自己研究的观点既然公开出来,就是给人家讨论的。每个人由于自己的水平原因有看出问题的、有看不出问题的,既然人家看出问题了就应当虚心采纳继续研究探讨,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谁提出的观点一定就百分之百的正确,不要一听到质疑就再编出一些猜想、假设进行辩解,因为猜想和假设都是无限的。有些地方论据比较扎实的就是扎实的,有些地方论据不充实、不牢靠、有想象成分就承认论据不充实,要有一颗事实求是的态度。我的文章观点也不是就是正确的,也是经过人家质疑后多次修改的,修改后的证据中仍然有一些是不扎实的,但我仍然希望别人提出新的质疑、并提供反对的证据。另外别人的族谱有没有漏洞和你的观点正不正确是没有关系的,并不是别人的有漏洞你的就该有漏洞。
      这里有一个治学的态度问题,就是治学的目的是为了博取虚名还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虚名就怕人家反对,一有反对的就急眼。为了解决问题的就希望人家提出意见以便探讨研究达到接近真实。我认为,不怕家族没有文化,就怕没有文化的人硬要搞文化,反而误了后人。

点评

你跑题了。讨论的是李姓而不是讨论胡姓的。 家谱是不能轻易让人看的,那就报一下你家的堂号,堂号一报,不争自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8 14:2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23:04: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士宁祖父载生于端平二年,卒不详。王士宁在延佑三年入孝义祠。古代有这样说法活人不入祠。说明王士宁在延佑三年以前就逝世。具体那年不详。文中有关王士宁的地方有错误说法,在在吏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6 07:4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王士宁和王士安二人,州县志都有记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发表于 2015-4-16 15:28:40
此帖分析在时间上是有漏洞的。
   红巾军扛金是发生在南宋初期,按时间扩大一点算,也大概在1127---1200之间,即使李东籓因红巾骚扰是从1200年开始迁移,那么到1258----1278年到赣榆,一路上也走了60--70年时间。假设他15岁离家,那么到赣榆后也已经80多岁了,这不符合情理,因此说这种推断是错误的。你们算算李姓繁衍的代数,能够的到南宋吗?
游客  发表于 2015-4-16 15:41:52
    南宋年间,金兵南侵,老百姓都是往南逃窜避祸,哪有反其道而行一路向东、往战火最为激烈的山东沿海一带避祸的。很难让人信服。

点评

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南宋与金不止一次议和。历史上有名的《干道协议》就是南宋与金的协议。 在那样的局势下,南宋百姓,也包括一些贵族们,不再继续往南,而是开始往东,北方向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7 15:29
发表于 2015-4-16 23:02: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王家谱记载,赣榆的秦吴王就是宋时期从山西的太原迁移到赣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6 23:17: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家族的迁移,肯定不是说这个人早上出发,晚上就到了,如果是那样就是朝发夕至的动车了。迁移是需要步走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好多地方,在某些地方还有停留,说不上就有人留在那了,说不上是他本人还是他后人接着迁移,最后来到赣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发表于 2015-4-17 12:24:20
周东 发表于 2015-4-16 23:17
历史上,家族的迁移,肯定不是说这个人早上出发,晚上就到了,如果是那样就是朝发夕至的动车了。迁移是需要 ...

如果他后人接着迁移到赣榆,那就不能把李东籓定为陇西人,只能他的祖上是陇西人。而李氏家谱记载说李东藩本人是陇西人,而不是说他祖上是陇西人。总之,我看了李姓所拥有关于始祖的文章都是论证不严密的,有些牵强附会,只能是他个人的想象而已。
       考证历史是需要数学、历史、逻辑推理、科学、和文学等知识的。
发表于 2015-4-17 13:1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东藩是不是陇西人,这个我没看李家家谱,但陇西堂的未必就是陇西人。再一个如果他爷爷是陇西人,也可以说他是陇西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3:30: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 122.194.13.x 发表于 2015-4-17 12:24
如果他后人接着迁移到赣榆,那就不能把李东籓定为陇西人,只能他的祖上是陇西人。而李氏家谱记载说李东藩 ...

古代很多人都把祖上籍贯及郡望说成自己是那里人。是非常正常呀。你是在咬字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3:35: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 122.194.13.x 发表于 2015-4-16 15:41
南宋年间,金兵南侵,老百姓都是往南逃窜避祸,哪有反其道而行一路向东、往战火最为激烈的山东沿海一带 ...

请问你家先祖就是一步到位迁到赣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3:47: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 122.194.13.x 发表于 2015-4-16 15:41
南宋年间,金兵南侵,老百姓都是往南逃窜避祸,哪有反其道而行一路向东、往战火最为激烈的山东沿海一带 ...

请你把你家谱来看,难道写的非常清楚吗?你以游客身份,难道我不知道你是谁吗?你不要只看别人的一点漏洞,说不好你们家族漏洞还大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15: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 122.194.13.x 发表于 2015-4-16 15:41
南宋年间,金兵南侵,老百姓都是往南逃窜避祸,哪有反其道而行一路向东、往战火最为激烈的山东沿海一带 ...

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南宋与金不止一次议和。历史上有名的《隆兴和议》(又称《干道和议》)和《嘉定和议》,就是南宋与金的协议。
在那样的局势下,南宋百姓,也包括一些贵族们,不再继续往南,而是开始往东,北方向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15: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李姓有七大支(还有李姓,不在七大支之内),各家都有家谱及堂号。楼上的二位可以拿出各自的家谱来作为依据。口舌之争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8 14: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 122.194.13.x 发表于 2015-4-18 12:21
要把功夫放在学问上,不要放在嘴上。论据、论点靠自己发挥和靠想象是不可信的。
  
     我早就说过, ...

你跑题了。讨论的是李姓而不是讨论胡姓的。
家谱是不能轻易让人看的,那就报一下你家的堂号,堂号一报,不争自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14:38: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家族迁徒时间不同,很多家谱对祖上迁徒记载有误也是正常的,以据现在各自家谱记载姻联关系及时间上推断必有误差也是正常的,不要用自己家族的世系武断套用别的家族上,每个家族的世系有每个家族的过程,硬用25年平均一世是有点武断了,与很多对家族世系计算大多数都是平均30年为一世,人口繁育不能太强制为25年为平均数衡量一个家族世系数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15:04: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 122.194.13.x 发表于 2015-4-18 12:21
要把功夫放在学问上,不要放在嘴上。论据、论点靠自己发挥和靠想象是不可信的。
  
     我早就说过, ...

我有个朋友他今年53岁了,他女儿今年才十五岁,在他52岁喜得了一子。用民间说法叫老年得子呀。那你还把他父、本人、子三代还是按你平均25年來计算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9 07: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 122.194.13.x 发表于 2015-4-18 12:21
要把功夫放在学问上,不要放在嘴上。论据、论点靠自己发挥和靠想象是不可信的。
  
     我早就说过, ...

嗯,这是对的,讨论问题,要证据说话,以理服人。

另外,在这发言,最好注册个名字,不要匿名发帖,岂不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9 08: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跟帖,对赣榆有这么多热心研究家族文化历史的人才,感到佩服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8 03:37 , Processed in 0.2034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