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57042|回复: 429

[赣风榆俗] 寻根问族--你知道自家的堂号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3 12: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近春节了,闲来无事。我们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姓氏来源吗?知道自己的堂号吗?

大家可以请跟贴讨论。

据我所知的个别赣榆有关姓氏堂号,
赵姓堂号:天水堂
钱姓堂号:武肃堂
孙氏堂号:乐安堂
李姓堂号:陇西堂,致和堂,海晏堂
周姓堂号:爱莲堂
卢氏堂号: 崇德堂
史氏堂号:忠烈堂
孙氏堂号:乐安堂
冯氏堂号:大树堂 、
汪氏堂号:平阳堂,主要支堂:存让堂、五义堂、三义堂、如意堂、积庆堂、二难堂、敬恕堂。
庄姓堂号:守耕堂
朱姓堂号:瑞鹊堂
金山王姓:三槐堂
郭姓堂号:汾阳堂
刘氏堂号:彭城堂。清爱堂(刘墉家族专用堂号)
王姓堂号:三槐堂 、银杏堂、
辛姓堂号:贞堂,五龙堂,陇西堂,雁门堂,永思堂
董姓堂号:遗安堂(青口),三策堂、
徐姓堂号:东海堂,敦厚堂

集赣榆姓氏堂号之大全,是寻根问祖,追宗求源之大乘。


该贴已经同步到 周东的微博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10: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岚山渔人 的帖子

   
张姓“百忍堂”的来历(一)
   

  张姓人口众多,是枝繁叶茂的大姓,因而分支亦多,堂号也多,如:百忍堂、金鉴堂、孝友堂、孝思堂、崇本堂、荣本堂、得宜堂、世铭堂、居易堂、三凤堂、敦善堂、敦伦堂、敦睦堂、慎德堂、积庆堂、源远堂、寿康堂等等。“百忍堂”是其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一支。据《旧唐书》等史料记载,张姓之“百忍堂”源于唐朝以忍孝治家的贤人张公艺(张公艺原名“张艺”,后人尊称在其名“艺”前加“公”字)。张公艺于唐代世居山东郓州寿张县张家庄(寿张县于1964年区划调整时撤销,并入山东聊城市阳谷县和河南濮阳市台前县,张家庄现属河南濮阳市台前县)。

    张姓为当地望族,张公艺年轻时曾在黄河畔营救过避祸受伤的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不忘张家救命之恩,于贞观九年特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赐赠旌表。至唐高宗时,年已高寿的张公艺以坚忍、修身、齐家之本,率领了一个九世同堂数百口的大家族,和谐共融,安居乐业,一时成为佳话。公元665年,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禅而归,途经寿张,慕名登门看望年已88岁高龄的张公艺,问其和睦相处九世同堂的治家之道,张答曰:“老夫自幼接受家训,慈爱宽仁,无殊能,仅诚意待人,一“忍”字而已。” 遂请纸笔,连书一百个“忍”字献上。高宗从中悟出治国齐家的大道理,备受感动,连连称善,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并亲书“百忍义门”赐赏(一说为“百忍传家”)。张家即将皇上赐书制成金匾高悬门庭,以光宗耀祖,警示后人。张公艺离世后,张家后人修建“百忍堂”以纪念。于是张氏此族,即以“百忍”为祠堂号,有序流传。

    张氏的“百忍”精神受到历代后人的广泛尊崇,并以多种形式如以弘扬。元代有编创的杂剧:《张公艺九世同居》;清代有“百忍堂”故事粉彩绘画茶闷盖磁罐;文人墨客创作的“百忍歌”、“歌百忍”也在民间广泛流传。“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星移斗转,岁月变迁,步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新时期,张氏的“百忍”精神却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强音合上了拍。

“和睦宗族邻里,实行诚信道义,孝顺父母长辈,讲究善良正直,重视教育学习,务必勤劳节俭,弘扬百忍遗风,努力发家创业” 这些张门祠规家训,成为张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遗产。



张姓“百忍堂”的传说(二)


   很早以前,这里有一个人口不多的村庄。村里一色张姓,为人正直、老实,一辈子遇事最能忍,号称百忍。有很多人不信,这天村中,张老汉带儿媳妇,张家大院喜气洋洋,乡邻们都赶来贺喜。屋内院外到处是人,忙忙碌碌,不觉天黑,新郎新娘送进洞房,贺喜乡邻一直闹腾到深夜一点多钟才散去。这时,却又来了一位白发银须老人,上门就高喊:“老朽道喜来了!”张老汉连忙出来迎接,用酒菜盛情款待。张老汉问:“敢问老夫子尊姓大名,府在何处?”问来问去,可这位白发银须老人只顾吃饭,一句话也不回答。吃过饭嘴一抹说:“我去睡觉了。”说罢一直往新房闯去。新娘子累了一天,正要上床休息,见一个疯疯癫癫的老汉跑进来,实在有点受不了了。一急就跑出房来,儿子也跟了出来,白发老人倒在床上就呼噜呼噜地睡着了。
张家一辈子忍事,新来的儿媳妇也不是等闲之辈,什么话没说,就和衣而睡了。

        第二天一早,全家人都起来了,早饭也烧好了,还不见白发老人起床,新娘子一看,床上躺着一个银白色的人,再仔细一看,确是个人形的银子。

       原来是张果老下凡的。从此张姓的“百忍堂”成为名门望族。

特注:纯属戏说,没有对张姓不敬之意


我所知的赣榆张姓百忍堂部分字辈(三)


龙河西城、九里的,   洪建文明广,克承敬自修。
宋庄郑园      佩、学、举、善、洪、景
官河卜都      庆,明,文,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7 17: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董氏“清白世家”的由来




在赣榆董氏一族,凡是有老人去世,在门匾上总是要书“清白世家”四字于其上,其由来主要是传自于明朝一位著名的赣榆籍清官董志毅。   

     董志毅(公元1540年——1623年),字子道,号望烽,今江苏赣榆县人,“年四十授南漳令”。


董志毅任南漳令时,执法公正,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政绩斐然,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当时的南漳又穷又乱。他到任后,注重实际,体察民情,经实地考察,发现南漳十分之七是山,只有城东有些林田,可是又经常遭旱涝,于是决定修水利造官堰,用官堰来拦截南漳水灌溉。为了发展山区经济,他亲自跋山涉水,实地考察,让百姓种桑养蚕,使南漳地区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因任南漳令政绩显著,董志毅很快被调到攸县令。南漳百姓听后,极力想挽留他,由于上面不同意,他只好赴任攸县,南漳的老百姓自发结队一直把他送到攸县。为感谢前来送行的人,清廉为官的董志毅不得不把夫人的头簪和耳环都卖了,来招待南漳百姓,南漳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董志毅任攸县令时,攸县正闹饥荒,百姓民不聊生。为了节约经费,董志毅从不坐车轿,骑马走遍赣榆县每个村落,并打开粮仓救济贫苦大众。董志毅白天处理公事,晚间常常微服私访,哪家穷啦,哪家富啦,哪家买卖骗了人啦,哪个当差的舞弊了啦,他都清楚。他亲自丈量土地,并采取措施平摊赋税和劳役。这一举措顺民意,得民心,大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使攸县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为尽快改变攸县落后面貌,他修文庙,开办学校,讲诗说礼,培养人才,提高百姓素质。同时亲自组织训练武士,打黑除恶,特别是对当地盗霸胡绍溪倡乱者数十人一网打尽,除掉这一社会黑恶势力,大快人心,使攸县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他突出的政绩,很快被御史发现推荐到朝廷,被重用为琼州知府。攸县百姓在他升迁赴任临行时,老老小小跪拥道旁,含泪送行,依依惜别,他也流涕不止,久久不忍离去,官民惜别之情,难舍难分。


董志毅到任琼州之初,琼州盗贼成患。他在赴任琼州的路上时,就有盗贼为拉拢他,用船迎接,并以珠宝贿赂。董志毅不但厉声呵斥他们,还将这些盗贼绳之以法。董志毅夫人张宜人随同他到琼州上任,一到住处,便埋怨道:“老爷,这琼州,群山荒岭,穷山恶水,盗寇蜂起,真叫人心寒呀。到这样的穷山僻壤干什么?”夫人的问话,引起了董志毅的不胜感慨,“你说这儿人穷地薄,盗寇蜂起,这不假,可是,还有句俗话,说是‘穷家难舍,热土难离’”。琼州老百姓祖祖辈辈生息劳作在这里,不畏贫穷,不避艰难,我是朝廷命官,理当为琼州百姓除患,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呀。”为了防海盗,他组织舟船,制造武器,训练士兵,亲自率领士兵,奔波在一线,先后擒获了海盗,他组织舟船,制造武器,训练士兵,亲自率领士兵,奔波在一线,先后擒获了二百余盗匪。匪患平息了,当地渔民得以安居乐业,但董志毅也累倒了。夫人张宜人心疼地说:“人家千里做官,是为了吃穿,我看你当官真不值!”为了维持日常清贫的生活,董志毅夫人经常不得不将自己仅有的首饰变卖掉。


由于征讨海盗,董志毅得罪了蔡御史。蔡御史本是海盗团伙头目黄建的外兄,又是攸县刘丞的乡党。再加上董志毅对军饷管理清正廉洁,防海参将王春及守备没能得到甜头,对其非常不满。蔡御史偏听偏信,故意编织罪名,罢了董志毅官。于理这是不公的,董志毅不服上诉,蔡御史不但不听,反上报都御史,陷害栽赃将董志毅罢免。,董志毅回到故里赣榆县,从任上带回不少箱笼,蔡御史乘机诬报皇上,皇帝龙眼大怒,立刻传旨,并派人前来查抄。钦差领兵到赣榆县城里村,将董宅团团围住,董志毅全家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官兵逐一把箱笼打开,却见箱子里面全是书籍和当票。钦差问其当票的由来,家人含泪告诉钦差,董志毅为官清廉不贪不占,仅有的俸禄还经常接济穷苦百姓,家里生活却一直困难,多靠典当旧物度日。钦差又看到董志毅吃的也是粗茶淡饭,知道董志毅并非是个贪官,回朝后如此这般回奏了皇帝。皇帝也大为感动,下旨复特的官职,而这时董志毅已卧病不起,坚辞不受,于是皇帝就钦赐“清白世家”匾额一块,以示旌表。


董志毅为政清廉,一心为民办实事,不图名利,“身虽为官,心犹赤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孝敬长辈,教子有力。归隐乡里,娱乐田园,享年84岁。他去世后,他曾工作过的南漳、攸县、琼州百姓闻讯万分悲痛,纷纷自发从千里之外前来为董志毅吊丧。那些地方的人民怀念他的恩德,为他立像建庙祠,以作永世怀念。可见凡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忘不了他,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10 收起 理由
周东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09: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省匡氏


   (一)、赣榆县匡氏:江苏省赣榆县本是匡九公的老家,后来长子匡亨迁徙日照,匡福因军务在身,镇守胶州。后来匡福的三子匡政、四子匡荣又迁徙回到老家赣榆定居。其祖茔在赣榆县官河乡匡林村,民间称匡家陵,因匡九公、匡福、匡德祖孙三代都是武德将军,故也称“将军陵”。
       匡氏在赣榆县祖茔概况:始祖匡九公,其次子福,其长孙德三代先祖遗体于公元1410年前葬赣榆旗山下,即现在的赣榆官河乡匡林村(原叫匡家陵村,民间也称将军陵),后来,匡福的三子政、四子荣也葬此墓地。新中国建立以前,胶州匡氏后裔每年都步行到江苏赣榆祭拜九公、福、德、政、荣五位先祖。
       2 007年正月,我们日照、赣榆两地匡氏后裔到赣榆匡氏祖茔寻根问祖,到了赣榆县官河乡匡林村匡氏墓地旧址,现在已被平整成了农田,我们看到该墓地地理位置很好(风水好),座北朝南,墓地周围地势平坦,墓地地势比周围明显高出。我们带着纸和鞭炮,进行了祭奠活动。随后我们找当地人进行了调查,听当地50多岁的人讲,当年的匡氏墓地(1967年“文革”时期被毁坏)规模很大,五座坟墓东西方向连在一起,中间有拱形内廊道相通,被调查人说,他们小时候还钻到廊道里玩,看见有石头棺材(即匡福的石棺,现在该石棺已经找到,被匡家口村匡安远移葬在村东墓地)放在其中;坟墓外周围有廊道,有不少石桩(即拴马桩),石头羊、石狮等,墓前有南北廊道直通牌坊(现在牌坊的石头梁还在,被扔在距原墓地向南100多米远的地方,当地老百姓当作土地庙使用);现在还可以看到在通往匡林村的路南边,还有石头柱(即拴马柱)站立,老百姓用于栓牛用。
        我们看到,该墓地遗存的牌坊、石桩等还裸露在地上,先祖匡福的石棺(该石棺为整个石棺的下一半,外面刻有匡福的名字)已经找到,这都是明朝的距今600多年的历史文物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匡氏族人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我们认为,在条件成熟时,匡氏族人应当在匡氏墓地原处把原牌坊立起来,并立匡九公(诰封武德将军)、匡福(正千户武德将军)、匡德(正千户武德将军)的纪念碑。
        据说还有石碑被埋在不远的地方,赣榆匡氏族人多次挖掘查找未果。如果能找到,那将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据匡安远(0518-86893535)说,江苏省很多地方的匡氏都到赣榆寻根问祖,可以说赣榆县是江苏省匡氏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山东匡氏的发源地。赣榆匡氏的家谱是匡九公的16世孙匡应聘续修的。
      赣榆匡氏的字辈于山东日照匡氏的字辈相同:
      赣榆匡氏字辈排序(以匡九公为一世):
兆(18世)善(19世)裕(20世)远(21世),
立(22世)志(23世)守(24世)先(25世),
慎(26世)修(27世)维(28世)正(29世),
延(30世)绪(31世)永(32世)传(33世),
秉(34世)贞(35世)培(36世)厚(37世),
继(38世)世(39世)昭(40世)然(41世)。
(二)、东海县匡氏
      据赣榆县温泉镇罗庄村18组的匡运用(13815640987)讲,他的老家是沭阳县大房村的。大房村匡氏是从赣榆县匡家口村迁去的。是匡九公之次子福的后裔。
据匡运用讲,他已知道携带家谱到赣榆续谱的匡某某,原在东海法院工作,后调走了,但查无此人,本人也打电话给东海法院,回答也是无此人。目前还没有联系上。
(三)、沭阳县匡氏:
       据赣榆县海头镇海脐子村(从匡家口村迁去的)匡安远讲,沭阳匡氏多次到他村续谱,沭阳匡氏是从赣榆县迁过去的。是匡九公之次子福的后裔。
(四)、丹阳市匡氏
        丹阳匡氏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为南乡鹤溪河畔的匡家桥;一支为北乡长江边的匡家埭。明朝成化(公元1465至1488)年间,匡德从泰州迁居丹阳。明朝天启(公元1621至1628)年间,匡时镜迁至孟渎。现匡亚明家族的宗人主要居住在导墅镇后庄村(匡村)、后巷、界牌和云阳镇等地。
  丹阳匡氏有清嘉庆(公元1796至1821)时的匡晋钰、匡守勤,均荣登进士;现代有匡亚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
      丹阳北乡仁济沙匡家埭匡氏的宗祠为“乐安堂 ”,该堂有两副醒目的楹联:
  1、祠址已三迁,水秀山明人杰地灵名永著;
    乐安传一脉,瓜绵椒衍祖功宗德泽长流。
  2、兰州固美、孟渎尤佳、百世迁居名胜地;
    凿壁引光、借书佣力、一朝封拜乐昌侯。
  丹阳匡氏宗谱自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起,至民国37年(1948年),近300年间共修10次。
      本人按:从两幅楹联看,丹阳匡氏是匡衡后裔。
     联系人匡云(匡亚明哥哥的孙子)电话:13775332959宅电051186681551
(五)、江都县郭村镇匡氏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0401班学生匡青峰讲,他的家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郭村镇,清末从江南搬到江北,家谱已失,无法细查。联系方式:邮箱:kuangqingfeng@126.com
(六)阜宁县东沟镇镇南村
        据山东理工大学一年级工作部理科本科0791班学生匡彬彬讲,他家是江苏省阜宁县东沟镇镇南村,他村共有匡姓40多户,于清朝末年搬到那里,具体不详,据他说他那的老人们每年去几十公里外的匡树庄(音似)祭拜祖先。他的联系方式为:邮箱:kuang_bin_bin@163.com
(七)、睢宁县匡氏
        根据枣庄的《译城县志》记载,匡衡后裔有一支迁到下邳(即现在江苏邳州),睢宁匡氏即是迁徙到下邳的那一支匡衡后裔,也是匡才后裔。联系人匡朝北(13776767572)匡振红(老支部书记)051689622222。
(八)、南京市XX区
        据赣榆县海脐子村匡安远讲,南京市某区匡某某也到赣榆县续谱。
(九)、无锡市
        据无锡市辖的海门市原丝绸公司总经理匡霞(女)讲,他已父亲84岁,一直弄不明白祖先是从哪里去的。对此,她没有信心追根问组了。
(十)、丰县匡氏
        据老辈讲,大概是1900年前后,丰县匡氏是因为黄河发大水,先祖匡正思
        从菏泽鄄城彭楼乡西匡庄迁徙到徐州市丰县师寨镇徐庄,至今已有6代,人口120余人。和鄄城匡氏联系不断,2006年新续家谱10个辈分:令传初年少,春季礼易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12: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2号餐 发表于 2010-12-13 12:35
金山王姓:三槐堂


三槐堂江苏赣榆县上堰王氏,源系琅琊.其先为姬姓之王,太子晋之后.殷周汉历移居所,及晋代琅琊为家.

至始迁祖王载之太高祖,业贾入晋,做药材生意,商旅晋楚间.及宋靖康之乱,避难自太原南下,及于荆襄,

居及三年,荆襄大饥,食不裹腹.闻听东海之滨,连年丰登,于是沿途乞行东来,期逾一载,止于黄海之滨赣榆

县.初居邑之西关,旋卜宅于上堰.

    至二世土安/土宁祖,奉亲至孝,饬建华坊旌表,入乡贤祠配享,名登[准安府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康熙赣榆县志].后士安祖外迁,谱记为古陈州府枣林庄,后裔一支复迁河南柘城县校园乡四所楼王村.枣林

庄还有裔系,至今考无端绪.

    至五世祖福/敏二公,福祖外迁山东省蒙阴县石马瞳村,至今叶枝繁茂,丁口逾三万之众.

    祖居之地赣榆县 赣马镇上堰村的一支,近八百年来,已播迁赣榆县一百六十余村,零星居住村庄不计.总

人口已逾八万.苏北一地普称[三槐堂上堰王氏].

    三槐堂上堰王氏,自宋代靖康之乱后来赣,即有家谱存焉.历经兵燹天灾,直至明代宣德年间,始系统注

谱一次.以后年延代继,序修无间,至二O0二年,已进行了十六次序修.

    祠堂门联''三槐世德  两晋家声''.

点评

跟俺家的不一样啊 俺是墟沟那边什么村子过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29 10: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3 23: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仲氏来历
       吾仲氏本子路苗裔,世居卞邑。汉更始元年,为避赤眉之乱,十七世祖讳世德始迁至任城南四十里延就亭(即横坊村也),因家焉。至北宋末,金人入侵中原,仲子世家第四十九代大宗嫡长孙、益庵公讳基以武功授高邮州判,于建炎戊申间偕二弟白庵公讳琪、三弟履庵公讳祺扈跸而南,中兴宋室,以功升台州知府,擢江南东路安抚司参议。绍兴十五年八月十六日受封秘书学士兼节制军国检校。其后苗裔蔓延,分布四方。厥后,基祖于绍兴初侨寓秀水天字圩,后迁吴江膳字圩,宋高宗皇帝御赐河内公庙于吴,基祖主奉祀,子孙占籍吴江。琪祖寓居浙江,祺祖寓居扬州。
       基祖生世登、世资二祖。世登祖生尔份、尔伸、尔任三祖,后裔遍布今吴江、泰州、海安、东台、嘉兴、桐乡等地。世资祖于乾道五年八月十三日荫授承德郎,知安吉州;淳熙六年十月初三,追赠通奉大夫,生尔修、尔侗、尔佾三祖。尔修入籍秀水,居吴江膳字圩;尔侗入籍兴化;尔佾入籍镇江。尔侗官至扬州府尹,生正相、正卿二祖。正卿有子讳仕达,元时为典瑞院判。仕达有子讳叔诚,元时为登州知府,赠奉训大夫,卒于官,其子即五十五代敏、哲、晰三祖。敏祖子聪公,自登州奉父柩旋里,至沭阳值元末兵乱,不得南行,卜葬叔诚祖于沭阳郭北之原,遂家焉,是为沭阳一支;哲祖子明公,自登州保家眷至赣榆,值兵乱不能行,遂居治之西关,是为赣榆一支;晰祖子顺公,留守印信,遂家登州,是为登州蓬莱一支。

赣榆仲氏始迁祖、先贤仲子55世孙仲哲(字子明)墓碑—旧.JPG
赣榆仲氏始迁祖、先贤仲子55世孙仲哲(字子明)墓碑—新.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海螺 +5 收起 理由
周东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1: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东 发表于 2011-12-2 09:38
字辈:“克念作圣邦家之光允修懿德长发其祥继承尧舜周武宪章”

我族字辈我知道的更多,后世还有几十个字周兄没写出呢。谢谢周兄。
克字辈是徐南庄第十二世。自克字辈家族才正式制定班辈,十二世以上起名较为混乱,各家都不同。
就我(我在坐标上是第二十一世)直系祖来讲,第五世祖才明确记载大名,第六世兄弟皆单字名,第七世兄弟很多,起名皆在“鸣”字辈,第八世“慎”字辈,八世祖即徐慎思,九世祖“可”字辈,九世祖即徐可大,十世“致”字辈,十一世兄弟皆用单字名。
最奇怪的是五世祖,名徐经(同唐伯虎的好友江阴 徐经 名同,唐伯虎与徐经同因科场案不得录用。)。
我祖徐经是有功名的名士,家业丰厚,妻妾都有。怎么这样一个人,不记得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的名字?
唐伯虎好友徐经的妾杨氏,非常有能力治家,我祖徐经的妾杨氏也是非常有能力治家,都是三子。时间上也差不多,或我祖徐经稍晚点。
我开始的时候怀疑两个徐经是一人。
梧塍徐氏 徐经(1473—1507)字衡父,又字直夫,自号西坞。南直隶江阴梧塍人。生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其祖父徐颐、其父徐元献,其母薛氏、其妻杨氏。
我祖徐經,字學古,號明九。歲貢生。聘劉氏,側室楊氏。
两个徐经的资料字号不同,故可排除了是一人的可能。
所以我欲拜托周兄查赣榆志,有没有徐经这人。或海州志等。
我怀疑五世祖以上有什么事情故意隐瞒大名,当然只是我个人不应该的揣测。对祖上不好的乱推测是大不敬。
就算前四世祖的名讳知道了,那么一世祖的父母又是谁,从哪里搬迁的?都是谜。考虑到时间其实不长,仅仅是从明朝记起的,同山东东鲁徐氏的家谱史的时间跨度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切问题好像应该在我们这辈人手中解决,不然我们后世将更难解决。
山东东鲁系徐氏的家谱很长,几乎是世界第一。(孔氏族谱孔子的先祖为宋国仲微,仲微先祖商朝成汤,成汤先祖为帝喾之子契,帝喾曾祖为黄帝,中间记载没有断代。)
我推测应该是世界第一,因为东鲁系族谱记载直至炎帝,中间记载没有断代,而炎帝要早于黄帝,这大家都知道的。(前提,族谱的编者没有造假,不过各家姓氏往往都会胡乱挂靠历史名人,造假防不胜防。不过,造假能造出没有断代,全部相合也不容易,呵呵。)

日本天皇的世袭王朝估计是世界第一的。两千多年没有被推翻。
前几世的天皇是传说及后世附会,真正能考的也就是徐福东渡后。所以怀疑徐福是否就是天皇。徐福带领逃民创造了一个民族,这与旧约全书的摩西出埃及记从而创造犹太民族差不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海螺 +5 小鱼 +20 收起 理由
周东 + 5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杆秤 发表于 2011-12-11 09:55
啊,第一次听说,求解


我找的,你不妨研究看看


江苏赣榆一支董氏一族,实乃董氏合宗的一个典型事例

.他们(连海地区)调查核实了150多个董族村庄,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以董雄为大宗的主支一派来自云南 - 密云 - 胶西 - 赣榆.
堂号是三策堂。

时间为洪武四年(1372).2).
以董晋后裔为主系的董氏来自徽歙地方(江西.德兴).时间为嘉靖二年(1523).3).以董茂先后裔为主系的董氏,来自建鸥(闽.五夷山)。

时间为光绪十五年(1889),
堂号是遗安堂。


另外还有两支,来源待考.目前,他们已将三大支派来源不同地方,

不同时间的董氏谱系合三为一,通用董雄一谱,并统一他们的派名:前十二代"雄聪督甫季绍禀继机永天曾";后二十四代"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建德文兴有(广盛大承绪曰安长)".董茂先的派字如下:"茂先珎顺瑄逵永楫臣学第允经霖定景之国成恒建德文兴有.董晋派字与南方谱相同从略.从两支派的派名看,到二十三世之后方能合为一谱,任重而道远...据谱载,董雄父亲董祥,生二子,长董纲次董雄.董雄祖父则是董守中.董守中是董俊长子董文炳之孙.董文炳长子董士元,战死于扬州城外(1270年时42岁).次子董士选一生屡任重职,如行枢密院事于湖广;以中书左丞与平章政事镇浙西;又拜江西行省左丞事赣州;又出江浙行省右丞迁汴梁行省平章政事;又迁陕西...他的儿子守中,云南行省参知政事.次子守悫侍正府判官.三子守思知威州和无锡.

按赣榆家谱记载,士选还有颜成子与董才子二人...董守中在云南为官时其家眷并没有回归藁城,而是随文炳等董裔安置在密云留守处.这就是赣榆家谱所载"来自云南 - 密云 –

赣榆史实.赣榆董氏由于合宗而使族群迅速壮大,据初步测算,目前有七万之众(或多于此数).他们分布范围从连云港向黄淮扩散,北到山东半岛,南到盐城以南,西与徐州相接...按照他们的家谱,董才一支(董守中兄)下有董杰和董鳌.琳.兴.宣.这里的宣字辈从年代看极有可能与本文所述及的董一元有着密切联系。
因为董一元是董承宣的七(八)世孙,而董承宣董印宣的宣字辈年代恰与董才以下鳌琳兴宣相符,又同为武将.如若成为事实,董承宣应算董俊五世孙,董仲舒六十二世孙...在赣榆谱书上还有"邦"字辈一派甚为有名气,仅这一支的董俊后裔,为官者大有人在.同时,也正因为这一名人诸多的派衍,我们可以很有成效的进行全国董氏联接工作.例如,山东阳信县的董邦政一支,就很顺利的归宗成功.当然,还有许多类似的字辈会出现相同效应..

关于董雄与南方董晋的连宗,赣 榆是这样做的:雄系十七代"作"字辈,对应于晋系三十四代"振"辈.雄系十八代"毓"字辈,对应于晋系三十五代"锡"字辈.雄系十九世"淑"字辈,对应于晋系三十六代"传"字辈...据他们家谱讲,这种作法起源于一百五十年前的合宗会上。

赣榆内部也曾出现过另立支派的事件,后来他们通过协调统一认识,从新合谱。

例如赣谱在十三代时与房谱合宗,"国克际士"为同辈;十四代与八代合,"家选立明永"为同辈;十五代与九代合,"恒保玉西"同辈;十六代与十代合,"建春有"同辈;十七代与十一代合,"作维云步树"同辈;十八代与十二代合,"毓安瑞文会灯"同辈;十九代与十三代合,"淑金道"同辈;二十代与十四代以下,自(志)统一字序...


dong00.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10 收起 理由
杆秤 + 10 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发表于 2014-5-13 10:38:30
(赣榆苏氏--此系多方搜集资料)
    数年前从家叔口中得知本族的堂号为“仰泉堂”,当时对堂号的来历也没有认真地询问。由于幼年起随父母漂流异地,对家谱了解甚少。恰逢今年七月份去四川开展帮扶工作期间,在成都的一家书店里购买了一本名为《苏姓来源》的书,全篇阅读了一遍,被其中苏姓的世系分支情况的详细记载所吸引. 我是一个较真的人,对于本家族的历史总想弄个明白。通过多方资料的查询使我自己对远古苏族的来历有了初步的了解。家谱序言中记载:吾家维扬泰州苏氏(维扬古时指泰州与扬州这块区域的称法),从明太祖定鼎有功,封昭信校尉,世袭安东卫百户侯(六品),累世以武功显至……(注:安东卫即现山东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从苏族家谱资料来看,先祖是泰州人,即从明朝由泰州北乡马庄村(现姜堰市马庄乡马庄村)迁徙而来的。但从苏族中前辈们流传下来两个传说:苏族古时从南方而来,共兄弟三人。分别流入到现安东卫、赣榆县石桥镇(原九里乡)、连云区墟沟落脚,并在此开枝散叶。另有传说是由于古时有一年家乡发生了大瘟疫而流落到日照、赣榆一带……
    近几天由于手中无太多资料情况下,我思考一个问题:已知明朝苏族从维扬泰州而来,在往上如追溯到苏族何时从常州或者说苏州来到苏中、苏北。有两点不明:一是否明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苏北盐城建湖“苏家嘴”。因“苏家嘴”是当时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二是否从常州迁徙到扬州、盐城然后移居到泰州。
    从苏族分支堂号“仰泉堂”的名称上看有敬仰元大家苏老泉之意,可以说明符合苏氏后裔举家过江来苏中扬州,苏北盐城、日照、连云港的历史记载。但困扰我的是我苏家分支“仰泉堂”后裔在泰州居住前从何时移来,年代久远,无法考证……
    在沙河陈巷、丁巷苏族分支家族了解到,该分支与安东卫一支确定无疑了。家谱中记载安东卫一世祖至现今已续21世纪(由2006年续谱)详细记录近代苏氏的情况。总之,元明时期全国全国性的较大规模的迁徙已告结束,但在江南一带某一个区域因生计而外迁,表现得规模不大,路程较近等特点。例如本苏族分支也属于上述的原因从南方苏州迁移来到苏北和鲁南一带。
吾族“仰泉堂”属于分派支。“文革”中破“四旧”时候已将前人续写的老家谱丢失了。六十年代重续了近代的谱系,排号为:“元育成长士循前功秉诚资矩始兆崇荣”。
    从查询了解到:苏轼三子苏过后人迁居较复杂,迁居地区广,后裔人员繁多。由于手中资料不多,老家谱一直未阅过,不敢妄下结论。初步说明我们是苏东坡的后裔基本可以定论,其幼子苏过后裔可能性较大.












点评

你是苏士舰先生吗?  发表于 2014-6-2 16:12
发表于 2014-7-15 00: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常王氏史略 
莒南县白常王氏家族,是安邱县冢陵王氏的一个分支。由于历史变迁,屡经战乱,宋代以前的族谱早已失传。有谱谍记载的族史是从宋朝王怀矜开始的。据《冢陵王氏族谱》记载,始祖王德林,春秋时人,相传是齐国宰相晏婴的家臣(传说为晏婴的姑夫)。其居住点——安邱县中阿村(原名蛇阿村,后改为冢阿村,今为中阿村),还是晏婴亲自为他选择的。如果此说成立,冢陵王氏似乎应属汉代形成的王氏二十一个郡望中的北海王氏。
一、北海王氏
北海王氏,系妫姓王氏(所有王姓,都不是原始姓。得姓比较晚,其原始姓有子姓、姬姓、妫姓等等。分别称为子姓王、姬姓王、妫姓王等)。妫姓王氏的始祖是我国古代史上最享有盛名的三皇五帝之一的舜。舜是原始社会时期有虞氏部落的一个酋长,故又称虞舜。该部落的酋长有文字记载的可以由舜上推五代,即:虞幕——穷蝉——敬康——乔牛——瞽叟——舜。
有虞氏部落活动的地域,原来在北方燕山一带(今北京市延庆县)。那儿有条河,称沩水,又因当时还是母系社会,故加一女旁,取姓为妫。该部落后来逐渐南迁至山东,又称东夷族。
舜的儿子商均,孙子虞思。虞思的后代传三十二世至遏父(从虞思至遏父,期间经历了夏、商两个朝代)。遏父在周文王时期任陶正(官名,负责制作各种陶器),周文王很赏识他,把长女太姬嫁给了他的儿子满(满,即妫满,史书又称胡公满、陈胡公满)。
周朝开国之初,因为有亲戚关系,胡公满(周武王的妹夫)被武王封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了诸候国。因这个地方在远古时代是陈丰氏部落生活居住的地方,故称为陈国,其后人也就改姓陈了。
陈国的第十一代国君陈厉公(陈跃),在公元前672年,杀了他的哥哥太子御寇。他的儿子陈完(和御寇是一伙的),吓得跑到齐国去了。他在齐国当了一名“工正”(管理各种工匠的小官)。(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因为在齐国不便再称故国的姓,加之齐国分给他的“采地”(又名采邑,是供给他生活的一部分土地,包括这些土地上的奴隶)的地名叫“田”,而陈、田二字在那时候的读音又很相近,所以就改姓田了。陈完改名叫田完。田完的子孙们在齐国的官越做越大,到了他的第九代孙田和,竟当上了齐国的宰相。后来田和干脆夺了齐国的权,当上了齐国的国君,史称田齐。至秦始皇消灭齐国,共传八代国君。秦末农民大起义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封田和第九代孙田安为济北王,于是他的后代又改姓王。汉朝称北海王氏。北海王氏的变迁过程可概括如下:妫—陈—田—王。
北海王氏主要分布在今昌邑、昌乐、安邱三县,而冢陵王氏也分布在这三个县。有很多相吻合的地方。故可置此备考。
二、冢陵王氏
冢陵王氏族谱,只能追溯到宋朝末年的王怀矜。怀矜被冢陵王氏尊为一世祖。怀矜有三子:世昌、世伟、世福。其中世福就是白常王氏的始祖。
世昌也有三个儿子:柏荣、柏玉、柏钦。其中柏荣在元朝至大三年被授予益都平栗医工提领,兼管安邱医学管勾。同年,柏玉被授予大王令旨官,兼管莒、密州秃鲁花提领。柏钦被授予大王帐前管勾断没官。其后人大多分布在安邱、昌邑、昌乐三县境内。现已繁衍成两三万人的大支系。
世伟生二子。其长子王平,曾迁住河间府(河北省),其后人又再迁至今临朐县的翠飞庄。现在已繁衍成一个近万人的大支系。次子王安,随叔父世福,以打铁为业,来到今莒南县大白常村。后来王安打铁的技术日渐成熟,便独立作业,辗转今沂水、沂南一带。最后定居于今沂南县葛沟乡王家堰村。也已繁衍成一个有近万人的大支系。
三、白常王氏
王怀矜的第三子王世福,以打铁为业。带着儿子王海,侄子王安,展转来到今莒南县大白常村。后来王安出师,到外地独立作业了。王世福年老时,也回到了故里安邱县冢阿村(今为中阿村)。卒葬冢阿村。王海则定居白常村。王海子王升,王升子王纲,生活日渐好转。于是,王纲有了念书的机会。因读书有成,官至永平府仓大使(约相当于现在的市级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
王纲有三子:长子王璋,岁进士(即岁贡生)出身,官到顺天府通判;次子王瓒,岁进士出身,官至卫辉府金乡县训导,吏部修职左郎;三子王璟,字廷彩,号东皋。明成化七年辛卯举人,八年壬辰进士,初授河南登封知县,累官至荣禄大夫、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赠少保,谥恭靖。于是家声大振,其后人被称为白常王氏。尊王世福为一世祖(冢陵王氏为二世)。这是白常王氏的鼎盛时期。
按照封建社会追封二代,恩荫两世的惯例,王璟的祖父王升,父亲王纲,都被累赠为荣禄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璟三子:长子士珍,赠文林郎,任七品散官;次子士昂,荫封太仆寺主簿,累赠顺天府通判;三子士彦,赠文林郎,大理寺右评事。孙辈十一人。大都荫封为有职无权的小散官。其中科班出身的有二人。其一是士昂的长子王宗贤,举人出身,官到顺天府倅(倅,副职。即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副市长。)其二是士彦的长子王宗性,字敬一,明嘉靖十二年举人,十三年进士。初授大理寺右寺署、右寺副事右评事。累官至保定府知府(明史有传)。
王璟于嘉靖元年(1522)退休,回故里白常村居住。“上赐月米人夫,遣有司以礼存问”。皇上不仅照发退休金,照派服务员,还命令地方官员按时请安问好。这给地方官员——沂州知府和兰山县令,带来很大的不便。白常村至临沂城有七十多里路。无论骑马、坐轿,都太费时费力。为方便府、县两级官员请安问好,他便迁往临沂城东门里。其后人又大多在外地做官,所以也不再回白常了。王璟卒后即葬在临沂城东南三里之姜园御封茔内(即今临沂市解放路东首飞燕汽车改装厂厂址)。王璋和王瓒的后人仍住白常村。                                                     祖茔内景
到了清朝初年,由于改期换代,政权更替,前朝贵族已不再被尊崇。因而家景渐衰。到了九世,族兄弟已六七十人,不得不各自外出谋生。所以白常王氏又有五世发家九世分家之说。
白常王氏现已传至25世,总人口约五万人,遍布三省二十二个县市,二百多个村庄(不包括当年闯东北和离乡外出在全国各地工作、打工的人员)。 
白常王氏族人分布情况表 
五世祖九世祖名家族成员主要居住点王伟
后裔嘉志大南黄庄王璋
后裔恒刘家庄、刘家村。展白常、官坊街、卞家涝坡、河东郑旺三官庙、临沭东埠。三雇广亮门三介石莲子乡新庄,郑旺镇大官庄。三变板泉后东、武阳街。三强郑旺镇前兰埠。三刚郑旺镇王洪瑞、后洪瑞、沂南县夏庄、苗家曲、西望仙。学文郑旺镇向阳村。学诗郑旺镇向阳、常旺街、垛水庄、张家三义口。(续表1)五世祖九世祖名家族成员主要居住点王瓒
后裔嘉玉临沭县杨沙埠、泉里井。嘉言白常,刘家庄,东南王庄,临沂河东刘家店子。嘉召刘家庄,野槐沟,龙掌,路镇三村。嘉绩白常,壮岗前村。嘉谏刘家庄,板泉镇新庄,潘庄,马家峪。嘉用刘家庄,河东大茅茨,团林,板泉新庄,壮岗前村,高家岭。嘉奖佃户,楼里,王家石河,扶兰官庄,泉子崖,板泉后东,洼子埠,板泉西庄,张家官庄,刘家官庄,王家怪草,李家涝坡。嘉运油坊,前河崖,滕家河,大柳沟,高家柳沟,曹家塔巷,西塔巷,大岭,小岭,城子,黄庄,大店十村,王家官庄,王家结庄,沃土,唐庄,代家扁山,寺后,王家峪,荷花湾,尤家庄子。嘉先小官庄,怪草,殷家庄。嘉明宋家欢疃沟。嘉文白常,楼里,刘家官庄,赤石沟,土沟,王家沟,刘家庄,东于家湖,西于家湖,朱井寺,张家埠子,板泉后东。嘉行渊子崖,西于家湖,刘家官庄。嘉忠白常。嘉信白常。(续表2)五世祖九世祖名家族成员主要居住点王瓒
后裔嘉瑞河东区薛家,芦沟崖,郑旺,广东省雷州市。嘉佑板泉镇夏庄,孙家官庄,五莲县管帅。嘉才白常,北官庄。嘉田白常,寨子。嘉林河东区安子林,古沂庄,八湖,林家湾。嘉瑚江苏赣榆土城镇,城前村,城头村,河东郑旺谭庄子。嘉琏歇官庄,河东郑旺常旺街。嘉孔河东郑旺常旺街。嘉孟莒县东关街。嘉教五莲县。嘉敬卞家涝坡,张家官庄,岫坞,周家岭。嘉恭西甘霖,南甘霖,朱梅,黑龙坡。嘉礼王家欢疃沟,江苏黑林,路镇五村,六村,七村,石沟。嘉辉四角岭。嘉仕王家涝坡,李家涝坡,板泉后东,十字路镇。嘉聘王家戈,板泉后西,温水泉,西相沟,白常。嘉善临沭坊口,芦家官庄,南古庄。嘉芳大南黄庄,张家大路,潘庄。嘉宽养鱼池,泉子崖。嘉宏寨子,谷家岭。嘉义葛家宅子,河东区小十六湖,莒县抱虎村。嘉旺寨子,刘家庄。嘉兴寨子,板泉后西。嘉仁彭家岭,小尤家,孟家欢疃沟。(续表3)五世祖九世祖名家族成员主要居住点王璟
后裔训武阳街,谷家岭。茂费县岩坡乡古泉村,刘庄乡王家官疃。诚江苏灌南九队乡八队村,王庄村。能白常,道口,郯城冷村。义朱家郑旺,芦沟崖。燃临沭县河湾村。灿河东区红埠岭。一凤河东区大王家湖,王家桥。行谏河东区于埠庄。伟缙临沂东关街,西关街,北王庄,北桥,城后,苍山圹坑。成缙汤头镇塔桥村,沂南县马家营村。体乾临沭县王家场,王家介前。体坤王家坊头,江苏卢湾。体震临沭县小丰岭。
说明:①表中村名前边不加省市县者,皆在莒南县境内。
②王璟后裔玄孙(白常九世)共28人,后因社会动荡播迁,已有14支去向不明,失去联系,故表中只列知道的14家支系。望有失散族人线索者及时联系补齐。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5 收起 理由
周东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2: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沙河老朱家:瑞鹊堂     
长房二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2: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口周姓,堂号是:爱莲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2: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山王姓:三槐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3: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庄、金山、徐山郭姓;汾阳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3: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二师兄 于 2010-12-13 14:31 编辑

李姓:致和堂(属于七大支,大新庄,大朱旭,大高颠、木头沟村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3: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姓:陇西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3: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堰王:三槐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3: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伊人李彧 的帖子

你们陇西堂的李太厉害了,全国都知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3: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遗忘之痕 于 2010-12-13 13:50 编辑

我是石桥西拱齐的,我们的堂号:李, 述善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3: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遗忘之痕 的帖子

堂号: 述善堂!

姓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3: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周东 的帖子

李, 帖子已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3: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遗忘之痕 的帖子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据说有   三   六   十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3: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神马人 的帖子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分布全国各地,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3: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郭其文传媒 的帖子

郭姓是当今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氏之一,居第十八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3: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周东 的帖子

人口已超过1000万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4: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伊人李彧 的帖子

什么堂啊!!什么意思,怎么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4: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遗忘之痕 的帖子

不懂,说明白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4: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二师兄 的帖子

要分地方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4: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周东 的帖子

七张八王十二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8 01:48 , Processed in 0.161236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